分享精彩诗词给朋友们欣赏,弘扬传统诗词文化,是我文章常见的主题。我经过精挑细选,推荐的诗词都很经典,各具精彩,不是好诗我不推荐,本文中这首诗同样如此。
到底是哪首诗呢?这是杜甫的一首七律佳作,你未必读过,下面我来深度解析一番。
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漂泊流浪,寓居夔州,他因秋而引发诗兴,写了史上水平最高的组诗《秋兴》八首,这8首七律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又可单独成篇,可谓组诗中的极品。
本文推荐的诗是《秋兴》八首中最有诗意的一首诗: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首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写这首诗时依旧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他飘零到孤城夔州,坐到城楼上望着落日西斜,他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晚上,翘首北望北斗七星和首都长安的方向,满脸愁容。
当时环境恶劣,杜甫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仍旧怀有坚贞不渝的爱国之心,他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所以才“每依北斗望京华”。
颔联“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杜甫此联既有化引,又有用典。“听猿实下三声泪”化引了《水经注》中的名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蕴含作者四处漂泊的悲凉和对故乡的思念,读之令人泪目。
“奉使虚随八月槎”暗含两个典故,一是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天河与大海相通,有海边的居民每年八月见海边有浮槎往来,通过浮槎最终可到达天河。二是《荆楚岁时记》记载,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张骞乘浮槎到达目的地。这里杜甫以张骞比严武,以乘槎到达天河比喻还朝,拜见皇帝。
颔联最精彩的是“实”和“虚”两个字,需要对比着理解。“听猿实下三声泪”中的“实”字说明作者实实在在真的悲伤到流泪,情真意切;“奉使虚随八月槎”中的“虚”字,说明作者真的无法还朝,无法归乡了。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杜甫依附的是朋友严挺之的儿子严武,严武是杜甫的“忘年交”,对待杜甫很不错,杜甫本来可以跟随严武一起还朝。但严武不幸因病去世,杜甫从此失去了靠山,不仅不能还朝,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失去了!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一个“实”字,一个“虚”字,包含了多少血泪啊!包含多少无奈啊!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画省”指的是尚书省,因为尚书省的墙壁上有用胡粉画的图象。“粉堞”指的是古城楼上的垛口,经过了白灰粉刷。
此联意思是杜甫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时,因卧病无法到朝中尚书省任职;而如今严武死去,自己官职也没了,只能在这边远的山城城墙上,听着隐隐传来的悲笳之声,怀念着自己在京城皇帝身边任职的日子。
尾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此联很有诗意,寓意时光流传之速,和首句“夔府孤城落日斜”首尾相呼应。可见杜甫在冰凉的夔州城墙上,从黄昏一直坐到深夜,他默默无语,体味国之衰败和人生之悲凉。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是我非常欣赏的一联诗,以景代情,无限悲凉弥漫在诗句间,随之溢出满纸,弥漫天地。
朋友们可以好好体味一下这联诗,能体会到诗句间的苍凉之美,冷月照萧索之芦荻花,和作者凄冷的心境交相辉映,这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诗词之妙。
杜甫这首七律蕴含着无限寄居流离之悲凉,是当时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
两年后,杜甫离开夔州,顺江东下,他真的已经老了,想要经过襄阳返回故乡洛阳。但北方战争不断,加之杜甫的病越来越重,正如他自己所写“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相当于半个残废(哭),贫困交加中杜甫的愿望终究未能实现,只得长期飘泊于舟中。
770年,杜甫漂泊到江南,遇到了年轻时曾经和自己一起见证盛唐繁华的李龟年,老泪纵横,写下了另一首蕴含无限世事沧桑的千古绝唱《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盛唐的繁华反衬此时的悲凉和无奈,这是诗圣人生中最后一首诗,也是盛唐转衰的号角和总结。
写完这首诗几个月后,体弱多病、忧国忧民的杜甫在漂泊的船上离开了人世,徒留后人无限唏嘘。
唉!
朋友们,杜甫的千古绝唱《秋兴》八首之二分享完了,读了此诗你是不是对诗圣杜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何感想?欢迎分享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