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不算三国人物?”听到这句话,大概很多人都会一愣。这位曾在乱世中搅得风云变幻的猛将,怎么就被排除在三国名将之外了?历史的残酷往往就在于此——名声再响亮,也不意味着在后世的评判中一定能占据一席之地。吕布的勇猛不可置疑,但他的问题在于:他的忠诚和势力版图都显得太“独立”了,既不属于曹魏、也不属于孙吴,更不是蜀汉的核心力量。于是,这位曾经威震天下的“天下第一勇士”,最终被历史无情地排除在“三国四猛四绝十三杰”的讨论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
回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乱世中各方势力争相逐鹿,曹操、刘备、孙权等枭雄各自割据一方。无数文臣武将登上历史舞台,智谋、勇力、忠义各显其能。后世的评书、小说等作品更是将这些人物的形象放大,赋予他们各自的传奇色彩。在众多人物中,曹操、关羽、诸葛亮被称为“三绝”——奸绝、义绝、智绝,成为三国英雄人物的代表。
三国的名将和谋士远不止这三位。于是,后世便有了“三国四猛四绝十三杰”的评选。三绝之外,又有一群武艺超群、智谋过人的英雄,成就了三国的风云变幻。可问题来了:三国四猛的最后一个名额该给谁?十三杰的名单又该如何排定?这些问题让后世学者争论不休,也让喜爱三国故事的读者充满好奇。
1. 吕布为何出局?——忠诚与立场的双重尴尬
吕布的勇猛无人能敌,从虎牢关大战三英,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美誉,他的武力值几乎拉满。问题在于他的忠诚和立场。吕布虽勇,却屡次背叛主公:先是刺杀丁原,后又倒戈董卓,最后在曹操手下也不安分。试问,这样的人物,如何能被列入“忠诚”与“义气”挂钩的三国名将之列?更何况,吕布的势力范围不明确,既不属于曹魏、也不归属孙吴或蜀汉,这使得他在“三国”的框架中显得格格不入。
吕布的“独立性”让他无法被列入三国主流势力的评选中,他也因此被排除在“三国四猛四绝十三杰”的讨论之外。
吕布的缺席为其他勇猛之将腾出了评选空间,尤其是那些在曹魏、蜀汉和孙吴中有明确归属的猛将。
2. 张飞霸占猛将之首——勇猛与智谋的双重考验
张飞,这位性格粗犷、脾气暴躁的猛将,常被认为是鲁莽的代表,但事实上,他的军事才华和智谋绝不容小觑。在与吕布的对战中,张飞虽未能取胜,但却凭借“丈八蛇矛”与“方天画戟”酣战百余合,毫不怯场。更有甚者,在徐州小沛,张飞面对兴师问罪的吕布,硬是凭借一口气将对方顶住,丝毫不落下风。张飞的勇猛不仅体现在战场上,也体现在他直面强敌、毫不退缩的气势中。
张飞的勇猛与智谋让他成为四猛之首,稳居三国顶级猛将之列。
张飞的入选进一步巩固了“蜀汉猛将”的地位,也让其他猛将的竞争更加激烈。
3. 许褚与典韦——曹魏双猛的不可动摇
曹操手下的许褚与典韦,堪称曹魏的“双料猛将”。许褚身高八尺,腰围十围,力大无穷,曾在濮阳之战中与吕布大战二十合,虽未取胜,却也毫不示弱。典韦,同样是“膂力过人”,他的长刀与短戟让敌军闻风丧胆,两人护卫曹操多年,战无不胜。他们的忠诚与勇猛,使得他们在三国四猛的评选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许褚和典韦的双双入选,奠定了曹魏武将的强大实力。
他们的入选也让其他猛将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那些在曹魏中不太显眼的将领。
4. 赵云为何成三国四猛?——少年时代的崛起
赵云的故事,始于磐河之战。作为一名少年将领,他在战场上初露锋芒,单骑刺死敌将裴元绍,让敌军闻风丧胆。此后,赵云的英勇事迹层出不穷,长坂坡一战,更是让他一战成名,救刘备之子于千军万马之中,成为三国史上的传奇。赵云的武艺不仅仅是勇猛,他的冷静和沉着更是让他在战场上屡屡化险为夷。
赵云凭借个人英勇和卓越的战场表现,成为三国四猛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赵云的入选,让其他猛将的竞争更加白热化,尤其是那些与他齐名的将领,如马超、黄忠等人。
5. 十三杰的竞争——战功与能力的较量
在三国四猛尘埃落定之后,十三杰的名单却仍然悬而未决。马超曾与许褚大战二百三十回合,虽未取胜,却也让他荣登榜单。黄忠老当益壮,刀劈夏侯渊的事迹更是让他成为蜀汉的长青猛将。关兴、张苞虽是后起之秀,但在老一代名将面前,还是稍显稚嫩。最终,马超、黄忠、张辽、夏侯惇等人被列入十三杰,凭借各自的战功和能力,成功登上历史舞台。
十三杰的评选,进一步巩固了三国英雄中各自阵营的力量对比。
这一评选也让后世的人们对三国时期的军事成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国四猛四绝十三杰的评选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名单中的人物也曾有过变动。但无论如何,这些人物的传奇事迹早已深深刻在历史的记忆中。有人说,三国的英雄们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更是后世人们对勇气、忠诚、智谋的无限追求。在他们的身上,历史的温度从未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