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1906年法国人伯希和的托古孜沙来古佛寺盗挖现场

文化漫谈社 2025-03-13 15:29:59

1906年的一个寒冷冬天,一个法国人带领一群本地村民在新疆的图木舒克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挖掘行动。

他们发现的是什么?

为了什么而来?

这些珍贵的遗址在被挖掘后的命运又是如何?

今天,我带你走进这一历史事件,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托古孜沙来古佛寺遗址的全貌

那一年冬天,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俯瞰着托古孜沙来古佛寺遗址,这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建在一个200米宽、300米长的高原上,整个高原被厚重的积雪覆盖,仅露出一些残存的遗迹。

伯希和带着他的团队,借助简陋的工具,开始了他的“探险”。

他以极低的工资雇佣了三十多名当地村民,带着他们在这片雪地上挖掘。

在遗址的全貌中,能看到土堆依旧能显现出围墙的轮廓,高大的土墙矗立在山坡顶上,像是守护着这座遗址的巨人。

但这些“守护者”似乎并未阻止伯希和的脚步,他看到了这些土墙,和高原上的植被融为一体,散发出一股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盗挖中的遗址破坏

挖掘开始了,但这并不是一次科学的考古行动。

伯希和与他的团队,只是简单粗暴地对遗址进行硬性破坏。

用现代的话来说,他们的行为更像是毫无章法的“掠夺”。

现场扬起阵阵烟尘,村民们用手中的铁锹和镐头一次次地敲击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建筑。

一名俄国士兵站在旁边监督,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

他的脸上露出讪笑,似乎并不在意这片文化遗址的命运。

在这场挖掘行动中,东一个西一个的大坑出现在遗址上。

伯希和带着他发现的一批又一批文物离开,但遗址满目疮痍,这些坑洞几乎毁掉了遗址的原貌。

而在这些大坑里,村民们挖出了大量装着烧焦骨头的骨灰瓮,曾经的僧侣被重新摆放到地面上,似乎在无声地控诉这场劫掠的暴行。

遗址中的精美雕塑和装饰

尽管如此,托古孜沙来古佛寺遗址还是显现出它曾经的辉煌。

在挖掘过程中,村民们发现了许多精美的雕塑和装饰。

比如有蔓藤花纹装饰的墙壁,还能看出这些蔓藤花纹是曾经房屋大门的门框位置。

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多雕塑保存得相当完好。

有些雕塑矗立在寺庙外墙上,人物面貌和服饰充满了异域风情。

有一处浮雕中,一人盘腿而坐,另两人围在其头顶作飞天状,飞天的动作栩栩如生。

还有一面浮雕墙上,原本有四名男子,只能看出其中的两人,上身赤裸、留着大胡子,旁边还有两个小孩子的形象。

这些雕塑的精美程度让人感叹,但它们的命运也同样令人惋惜。

许多雕塑被直接损毁,构件散落在黄土中,与尘土融为一体,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遗址现状与文物归宿

从1906年10月29日至12月15日,伯希和在这片遗址进行近两个月的挖掘,收集了四百多件各类古物。

这些文物被他集中打包,运回法国。

这些曾经代表图木舒克辉煌的遗物,如今被划成了数字标号,“静静”地躺在法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里。

这些被盗文物的归宿令人不禁思考:如果这些文物没有被带出国门,如果这座遗址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或许我们今天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托古孜沙来古佛寺,而不仅仅是通过照片和文字去想象它曾经的辉煌。

在离开之前,伯希和在山坡上看着这些“收获”,脸上得意的神情引人注目。

这些远离祖国的文物,以及被破坏的遗址,其背后的历史不仅仅是辉煌与荣耀,更是文化流失与伤痛。

通过这段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伯希和团队的盗挖行动,还看到了一个曾经辉煌的佛教遗址。

而这些风化的雕塑、掉落的墙砖和被破坏得满目疮痍的遗址,每一处都在诉说着一段不同的历史,如今,它们的命运却掌握在他人手中。

留给我们思考的是,这些文物的归宿该何去何从?

遗址的未来又该如何保护?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对文物的叙述,更是对文化传承、保护和历史认知的深刻反思。

希望这段未完的历史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并传承属于我们的文化遗产,不让这些历史的印记被时间吞噬,让它们在我们的记忆中得以永存。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