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脱产考公考编”一度是个热点话题。
一群应届毕业生为了考公考编上岸,一战、二战、三战,不敢工作、不敢缴纳社保。
就因为一些国企、事业单位、国家和地方的公务员对“应届生”身份有严格的要求,不同的地区和省份有不同的细节标准,有的以毕业时间为标准,有的以是否缴纳社保为标准。
所以有了这群“脱产”,他们或者不敢上班,因为一上班就彻底没上岸的机会了,或者拖着不敢毕业。
一年又一年,就这样把青春给搭进去了。
“应届生”身份彻底松绑目前山东、贵州、广西、湖南等省份相继发布明确规定,放宽了对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一些互联网巨头公司也放开了对应届生毕业的年限要求。
这样一来,“脱产考公考编”群体就会大大缩小,也可以先在职场中尝试,然后再去慢慢探索。
不过这对应届生来说,也就彻底失去了“应届生”身份这个优势,对他们来说,考公考编、进大厂,压力一定是大大增加了。
所以说,这个世界悲喜本来就不相同嘛。
大的方向鼓励“做两手工作”现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都在倡导毕业生“两条腿走路”,不必死磕“考公考编”,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进入职场去工作,当然了,可以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业余时间准备考公考编。
这样一来,其实对部分想要考公考编的人群来说,上岸的几率就下降了,全职考比业余考要具备更充分的时间,当然也有例外,只要在工作之余,有足够的个人时间,并且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依然可以上岸。
另外,网友的一个说法,个人觉得是认可的:农村孩子考不过城里孩子,因为农村孩子不能一直考,没有家里支撑,城里孩子依然可以全职考,有父母支撑。
这也无可厚非,只要父母给足了支撑,“脱产”对这个群体来说没有影响,自然上岸几率更大。
这和公平与否无关,孩子和父母家庭本来就是分不开的。
大学生扎堆考公考编,这现象正常吗其实,一直有个疑问,很多大学生都想要考公考编,只是有的付诸行动了,有的迫于无奈工作了,这现象正常吗?
大学生想要考公考编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当然是福利待遇好,有稳定的工作,不用担心失业。
就连清华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培育出来的高材生,面对选择的时候,都更愿意选择福利待遇好的编制。
可“编制”带给国家的是什么?是好的发展,还是好的未来呢?
都不是。
对国家发展好的方向应该是技术、是科学,科学比较远,技术很现实,技术往下说叫技工,往上说叫工程师,可并没有那么多狂热追求和爱好者,因为职业的福利待遇并不优厚,尤其是技工。
延展就不说了,点到为止吧。
结语:强大只是表象,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科技,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人才。
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就得虚心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学好英语是基础,发展人才是根本,提升相关领域的福利待遇是手段,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