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赤壁之战即将拉开序幕之前,差不多是曹操刚刚完成玄武湖的挖掘工程,着手训练水军的那个时候,曹丕曾有过一次被举荐的经历。
有一个人举荐了他,而举荐他的这个人名字叫做赵温。
在东汉末年那段历史当中,赵温算不上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不过呢,他所担任的官职级别却颇高,曾经出任过东汉的司徒一职,要知道司徒可是位列三公的,地位相当显赫呢。
更有趣的是,他的哥哥赵谦曾经担任过太尉一职,他的叔叔赵典也曾出任过太尉,就连他的爷爷赵戒,在过去同样也是担任过太尉的!这一家子在太尉这个职位上还真是颇有渊源呢。
这意味着,在其家族之中,三代人里竟涌现出了四位“三公级官员”。相较而言,袁绍所在的家族更是厉害,居然能够连续四代人当中出现五个三公之位的任职者。
总而言之,赵家所拥有的家世背景,那是完全能够与袁家相提并论的,二者在这方面的情况极为相近,实力可以说是不相上下,赵家的家底和渊源等各方面综合起来,丝毫不逊色于袁家。
当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之时,赵家的境况自然就大不如前了。要知道,他们家族既无人在地方出任官职,此前也未曾去抢占过地盘。等到赤壁之战即将拉开帷幕之际,赵温都已然年逾古稀,七十多岁了。此时的赵家,也就仅剩那多年累积下来的些许声望还颇具价值罢了。
想来在那时,赵温大概是打算凭借自家的声望来孤注一掷吧,想着能在曹操那里求得一份人情。于是乎,他便主动地向汉献帝呈递上书,推举曹丕出任官职。
彼时的曹操已然大权在握,要给曹丕任命官职的话,完全能够随心所欲,哪怕专门为曹丕设立一个官职,对他而言也是轻而易举之事。不过呢,要是能凭借赵家的声望来作支撑,依循正规流程走一遍,无疑会更让众人从心底里感到信服。
因此,想必就连赵温他本人,也会认为在此次上书过后,曹操必定是要欠自己一份人情的。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曹操知晓此事后,他并未接受这份人情。恰恰相反,曹操竟指使自己的下属依流程对赵温进行弹劾,最终将赵温的所有官职全部予以免除。
那一年可谓是诸事繁杂,其中赤壁之战更是重中之重,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在赵温遭免职之后,大家的注意力都被那些纷繁之事牵扯着,对于赵温被免职这件事,便没多少人再多花心思去琢磨了。
然而站在后世的视角去看,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其实是能够察觉到当时曹操针对自己继承人所秉持的那种态度的。
赵温表达了一番好意,可曹操却并未接受,这究竟是为何呢?
后世曾有这样一种猜测:或许在赤壁之战前,曹操仍怀有做“治世能臣”的志向。毕竟在赤壁之战那年之前,曹操仅仅是个权臣,其爵位也不过是侯爵而已,而魏公、魏王的封号,那都是好几年之后才有的情况了。
彼时的曹操,对曹丕的期望,很可能只是盼其日后能成为一名大臣,而非帝王。要知道,那时的曹操自己尚无篡位之意,他内心的理想,大概是做如霍光那般的大臣啊。曹操期望能够重振大汉,待自己离世后,把权力归还汉献帝,最好献帝能追封他个皇帝名号,也让曹家得以善终,且结局优于霍家。
当然啦,上述这些内容呢,都不过是后人所做出的种种推测罢了。至于曹操内心当中究竟是怎样的想法,这在史书上面自然也是不会有所记载的。
然而很明显的是,赤壁之战画上句号之后,整个情况就全然不同了。
自那以后,曹操渐渐察觉到了这样一个状况,那便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恐怕是再也没办法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这便表明,在接下来的情况里,曹操的接班人得是一位能够传承其志向的儿子才行。并且呢,这个儿子自身的能力务必要十分出众,只有这样,才能够稳稳接住曹操留给他的那份权力。
就这样,打从这个时候起,曹操对于继承人的期望,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是,他对曹丕培养的侧重点也出现了重大转变,不再将其当作权臣继承人来培育,而是朝着培养一个顶尖领导者的方向去着力了。
公元211年的时候,差不多正好是刘备进入蜀地的这一期间,曹丕获得了升任,其职位为五官中郎将。
在东汉的官制体系当中,五官中郎将隶属于郎中令,属于其中的一个将军职位,其主要职责乃是对皇帝身旁一部分禁卫军队予以管理。就曹丕所具备的身份而言,由他来出任这一官职,显然是不会存在任何问题的。
然而,曹丕所担任的这个五官中郎将一职,与历史上其他曾出现过的五官中郎将,是存在差异的。它并非仅仅局限于对禁卫军队进行管理这一项职责,除此之外,曹丕还肩负着担任丞相副手的重任呢。
彼时担任丞相这一要职的,恰恰就是曹操。
因此,在后世人们普遍有着这样一种看法,那便是曹操确切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正式把曹丕确立成为了自己未来事业的接班人,这一观点在后世流传较为广泛。
然而,即便被确立为接班人,这也并不代表曹丕在这之后,就能毫无顾虑、安然无忧了。要知道,在通往最终权力归属的道路上,依旧可能存在诸多变数与潜在的危机,所以曹丕绝不能就此掉以轻心呢。
曹操在挑选自己的接班人这件事上,态度极为严谨,会展开严格的考察。要知道,曹操可不是那种热衷于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人。正因如此,在之后的安排中,他赋予了除曹丕之外的其他儿子能够与曹丕一同竞争继承人资格的权力呢。
准确来讲,他其实也会支持除曹丕外的其他儿子,让他们与曹丕展开竞争,去角逐那个位子。而在这众多儿子之中,在当时的情况下,唯有曹植一人,还能对曹丕产生些许威胁,其余儿子基本难以撼动曹丕的地位。
在此稍微说明一下情况:曹操膝下共有二十五个儿子。不过呢,排在较后面的那些儿子,大多年龄都比较小,在当时是没有和曹丕竞争继承人之位的能力的。再看排在前面的几位儿子,曹昂已然离世,就连神童曹冲在这个时候也不在人世了。曹彰虽说武力方面还行,但对政治一窍不通,同样不适合成为继承人。
如此盘算下来的话,也就唯有曹植,才能够与曹丕略微形成一番竞争之势了。
曹操本就有意让两个儿子展开更为激烈的竞争,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方式磨砺出最为合适的继承人选。于是在此之后,曹丕与曹植这两兄弟身旁,便各自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曹丕身旁有着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一批人作为助力。反观曹植那边,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众人聚集其身边。并且,在之后的曹氏宗亲里,也迅速有人开始表明立场,像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不久便都站到了曹丕这一方。
这一串名单着实不算短,曹丕身后那份名单里涵盖的所有人,再添上曹植名单里的贾逵,他们接下来便要直接掌控三国时期魏国的走向了,魏国后续几乎所有的故事剧情都将由他们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