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将至,为什么立夏不是“入夏”?全国入夏时间最晚的地区在哪?

读书文史 2025-04-28 11:51:42

每年5月5日前后,我们将迎来立夏节气。在节气上,立夏到,意味着夏季的到来。

然而,在气象学上,立夏又并不意味着“入夏”。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炎炎夏季早已到来之时,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气象部门宣布某地正式入夏。尽管时间上早已进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季,很多地方也早已热到让人中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起来看看。

1.定义和划分标准不同

在节气划分上,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其交节的时间,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至7日,以太阳黄经达45°为天文标准(这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

而在气象划分上,入夏需满足“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22℃”的客观条件,第一天即为入夏日期。

这个标准主要源自近代气象学家张宝堃的“候温法”,其科学依据在于:22℃是多数农作物快速生长的临界温度,也是人体感知由暖转热的分水岭。

2.时间与区域差异

立夏节气前,广西地区气温早已连续≥22℃。其实,按照入夏需满足“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22℃”的条件,两广地区即便在冬天,也有超过这个气温天数的情况。

当北方人穿着厚重的大棉袄烤火过冬时,南方人可能穿的是短裤背心喝冷饮。所以,网友常常打趣地说,两广地区只有冬和夏季(海南地区也如此)。

从时间上看,立夏节气到,除了福州至南岭以南可能在立夏前后入夏,如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在三月份就基本入夏了。其余大部分地区,一般还未达到入夏标准。

比如北京常年入夏时间为5月下旬左右,与立夏相差约半个月,东北地区入夏则更晚,往往到6月份才先后入夏。全国入夏时间最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等高纬度或高海拔区域。这主要是受大陆性气候影响显著,夏季来得较晚。

此外,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受地形、地势等因素影响,立夏后北方仍可能出现低温现象。

从作用来看,立夏主要指导农事活动,反映光照、降水等自然节律变化(如雷雨增多、作物生长加速),具有传统文化和物候观察价值。

《礼记·月令》记载,立夏时“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这里形象地表达了立夏三候的特点:初候蝼蝈鸣,田间蛙声开始奏响夏日的序曲;二候蚯蚓出,土壤中的生命开始活跃;待到三候王瓜生,藤蔓攀援的姿态宣告着生长季的高峰。

立夏到,农民据此开始中耕除草、防治虫害,为夏收作物抽穗扬花做准备。这种以生物节律为参照的季节划分,构成了物候季节的核心,其精度可达“三天早、五天迟”的农谚标准。

而气象学上的入夏标准用于精准监测气候特征,为防灾减灾、农业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强调可量化的现代气候规律。

不过,由于气候的变化,从长远来看,入夏时间也在变化,如原本“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一些地区,如今在立夏后仍可能出现倒春寒,这种变化在农业领域上会引发连锁反应,比如导致农作物的生育期缩短等。

总的来看,立夏与入夏的差异背后,藏着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科学时代对气候的精准解构。

你的家乡入夏拖后腿了吗?何时入夏?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0 阅读:4
读书文史

读书文史

文学,历史,人文艺术,专注文字,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