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八路军山东纵队2团接到上级命令,必须攻下位于山东鲁中山区的日军徐家楼碉堡。副团长王凤麟决定采用内爆的方法,派遣刘厥兰作为爆破手,携带炸药包和工具潜伏到碉堡外面。
然而,刘厥兰因一时迷失,将炸药包放错位置,造成的结果却出乎意料——碉堡虽然完好无损,但日军却因巨大的冲击力受到震晕,最终被八路军全歼。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部分——误放炸药包的灾难与欢乐
1941年,八路军山东纵队2团接到上级命令,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攻下日军徐家楼碉堡。
副团长王凤麟决定采用内爆的方法,派遣爆破专家刘厥兰进行任务。然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刘厥兰却将炸药包放错了地方,将其放置在了围墙旁边,而并非碉堡内部。
当刘厥兰点燃炸药包后,众人聚精会神地等待着碉堡的爆炸声响,却出乎意料地只听到了一声巨响,围墙旁边起了一片烟雾。眼看着碉堡依然完好无损,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众人为之一愣,随后爆发出阵阵哄笑声。
这个意外的结果让众人大为欢喜,原以为必然会遭到日军的猛烈反击,却没想到日军不仅没有构成威胁,甚至因为炸药包的冲击力而受到震晕,成为易于击败的目标。众人纷纷感叹刘厥兰的“好运气”,认为这是一次“误打误中”的欢乐事件。
第二部分——碉堡与围墙的建设
山东鲁中山区的村庄围墙是当地居民为了防守而筑起的坚固建筑物。虽然地势并不高,但每户人家都利用当地的石头垒起了围墙,使得每个家庭都有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然而,当日本鬼子占领该地区后,他们在这些围墙的基础上修建了一系列碉堡,采用了附近山上的大石头,以增加建筑的坚固程度。这些碉堡的低层作为仓库和居住区,高层则用于架设战斗工事,并配置了重型机枪,形成一道堪称坚不可摧的防线。
日本鬼子所建的这些碉堡,几乎具备了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火力覆盖能力,成为敌人而言,堪称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堡垒。
第三部分——王凤麟与刘厥兰的重要性
副团长王凤麟是一位著名的爆破专家,他曾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爆破工程,并对爆破理论和实践有着精深的掌握。
为了确保爆破工作的安全和效果,王凤麟一直将刘厥兰视为自己的得意弟子。刘厥兰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力气大、头脑灵活、吃苦耐劳,成为王凤麟最信任的战士之一。
在过去的战斗中,王凤麟总是将最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刘厥兰,因为他对刘厥兰的能力和信任有着绝对的自信。
第四部分——爆破策略的改变与外爆的效果
在攻打徐家楼碉堡的战斗中,王凤麟派遣数名爆破手前往碉堡,打算采用内爆的方法摧毁敌人。
然而,这些爆破手甚至连围墙都没能靠近,就被日本鬼子发现并壮烈牺牲。面对这次挫折,王凤麟及时改变了策略,决定使用外爆的方法进行攻击。
王凤麟命令刘厥兰找到碉堡和外围围墙之间的凹处,将炸药包点燃后放入其中,不再使用工具砸开洞。刘厥兰信心满满,孤身一人前往,摆出了破釜沉舟的架势。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刘厥兰成功进入围墙,尽管他找不到副团长所说的凹处,但他毅然决定将炸药包放到围墙旁边。
虽然刘厥兰并未按照任务要求炸毁碉堡,但巨大的冲击力却使碉堡内的日本鬼子受到震晕,整个围墙被炸开,为八路军取得胜利创造了机会。众人发现,外爆的方法不仅有效地摧毁了围墙,还使得日本鬼子丧失了作战能力,成为易于击败的目标。
这个意外的结果让王凤麟和刘厥兰大为惊喜,他们总结出了一条新的战斗经验——外爆不仅能取得相同的效果,而且可以减少伤亡,帮助八路军更轻松地攻占碉堡。
结尾
徐家楼碉堡的战斗成为了八路军山东纵队重要的战斗经验,在后续的战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刘厥兰也因此事成为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的英雄人物,被人们称之为“误放炸药包的英雄”。
虽然他并未如期完成任务,但他的举动却改变了整个战局,为八路军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事件也成为了战争中的一则轶事,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