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0万买个“院士”头衔干啥?原来全是为了“挂羊头卖狗肉”!

黑马侃侃世界 2024-05-11 05:44:28

花钱买院士,听起来就让人匪夷所思。

近日多家媒体曝出,一家由6个外国人在德国注册取名为“欧洲自然科学院”的小公司,以选院士为名大肆行骗,支付40万人民币就可以买个院士头衔。

讽刺的是,院士名单中出现大量中国人,国内许多知名教授都拥有该院士的头衔。

01 露出真面目

“欧洲自然科学院”露出真面目,源于西安一名毕业于日本私立大学——同志社大学的生命医学博士田某。

这位90后博士于2024年4月20日,被欧洲自然科学院授予了院士,一下被吹嘘成“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跻身世界一流学术行列,获得了医学各界学者专家的认可。由此,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后经媒体调查发现,这个号称由欧洲多国科学家组织成立的“欧洲自然科学院”,国内许多教授都曾收到过有关参选该院院士的邀请函,声称付40-100万元服务费,就能增选成功,有的则表示“18万包过”。

据媒体披露,在2022年5月到2024年4月间,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数量足足增长了300%。有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该院已向国内至少30多位教授、校长或者老板们授予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

随着关于欧洲自然科学院的质疑声越来越多,媒体深挖后扒出,这其实只是6个俄罗斯人在德国注册的民办公司,以选举院士的名义行骗,只要支付40万人民币就可以买来“院士”头衔。

有人通过Google地图搜索发现,该科学院注册的办公地址只是德国汉诺威市一个普通的街边建筑,图上显示“永久停业”。

02 18万包过

随着媒体一阵深挖,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在回应采访时称:自己也注意到了国内的相关舆论,但欧洲自然科学院对于申请者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费用,认定为院士的中国籍成员,也不会收取年费。

据了解,这位吴继华是俄罗斯联邦谢东诺夫国立第一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俄罗斯传统医学专业协会教授、博导、主席助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罗伯特科赫勋章获得者。是位妥妥的俄罗斯专家!

不仅如此,这一脸胖乎乎的吴继华还有一连串特殊身份,不但是俄罗斯中医药专家学会副会长,金砖国家医疗和健康国际合作委员会驻俄罗斯首席代表,还是2022年俄罗斯国家杜马表彰获得者。这身份,高大得让人望尘莫及!

吴继华声称欧洲自然科学院对申请者“不收费”,而媒体在采访位于青岛与北京的两家可“协助申报外籍院士”的服务公司工作人员却称:欧洲自然科学院18万包过,几个月即可拿到“外籍院士”证书。

并表示,除了欧洲自然科学院外,还有英国皇家医学会、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俄罗斯工程院等多家学院都可申请服务。

03 “院士”的“含金量”

在我国,“院士”身份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有个“院士”头衔一挂,不仅能助推个人在学术领域有更高“成就”,还能大大提升社会影响力。

不仅如此,有网友指出,院士身份还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个人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声誉都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比如在申请国家重大项目、资金、以及学校或者单位评级等方面,均有重大作用,甚至成为一个主要条件。

有媒体在网上搜索发现,2023年各地院士(含外籍院士)工作站申报情况,仅去年在多个省市发布的申报资格中,明确列出了院士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是指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典、丹麦、挪威、芬兰、比利时、瑞士、奥地利、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韩国、西班牙、印度、乌克兰、以色列等国家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的会员。

如俄罗斯有“俄罗斯科学院”和“俄罗斯工程院”。

这些院士的工作站,一旦获批,将会得到至少100万元,最高甚至达千万元的资金补助。要成功申报院士工作站,成为院士(包括外籍院士)是唯一的条件。由此可见,院士头衔的“含金量”——那是相当的高!

这就不免让人浮想,如果花40万买个“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若申报院士工作站成功,就能得到至少100万补助,一下就能轻赚60万,这等好事,谁不想干?

04 “洋院士”的作用

院士,在普通人心目中就是“权威”的代名词,如果还是“洋院士”,那就更了不得。因为连外国人都信服的权威,那肯定更牛逼了!

就如前边提到的西安那位90后田博士,其自称出身“中医世家”,研究成果是“知热感度测定法诊断技术”,吹嘘“将传统中医推向了有数字和算法的新高度”,“变成了世界公认的第五种中医诊断方法”。

田某除了供职于西北某高校外,还创立了某中医品牌,经常在西安市的中小学举办中医药知识科普讲座,还到社区和养老机构提供健康养生服务,一边举行义诊,一边还为居民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

“不图锅巴吃,谁会在锅边转”,田院士在这些讲座上打着“洋院士”的旗号,那些社区退休的大爷大妈们,一听头衔如此高大的专家,还不得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位名头响亮的专家诊断出你有病,那还能有假?不过,院士既然能诊断出你的病,也肯定能帮你治好,无非就是花点钱的事儿。反正大爷大妈们都有丰厚的退休金,拿点出来把病治好,把身体养好,那都不是问题!

看看,有了这“洋院士”的头衔,当不明就里的普通人对他们的“学术成果”深信不疑时,弄点钱,不就是小菜一碟了么?

05 “洋头衔”的目的

据媒体披露,国内不少高校教授之所以纷纷变身成为“洋院士”,那是国内院士评不上,搞个“欧洲自然科学院”的“洋院士”头衔,对“学术地位”有一定的加分作用。

如某个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该院院士的账号所说,国内科研机构、大学和学术界“一般情况下”都会承认国际性科学机构的院士资格,包括欧洲自然科学院。

更牛逼的是,据媒体披露说,连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国科学报》也曾发布过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新闻,足可见,其“权威性”得到了背书。

中国学术界对洋院士头衔的“承认”,那必然就有人对这些头衔趋之若鹜,因为有了这些头衔,就可以在国内学术圈谋得更多的好处,申请项目弄钱自然也就顺畅了许多。

这就叫,只要有需求,那就有市场!

说到此,让我想起了国内学界以“发论文”作为学术评价标准的怪异现象,在此现象作用下,于是就催生出了众多以中国学者为目标的“水刊”——只要交钱,就能发论文。

还有之前传出的种种丑闻,只要有钱有关系,就可以加入什么作协呀,书协呀,美协呀之类的高大上协会。总之,只要你肯出钱,那怕你是个“烂瓜”,都没有加入不了的协会。

这些由来已久的学术界腐烂风气,不得不说,对催生“洋院士”在国内的肆意泛滥,也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回头再看看前些年名噪一时的国外野鸡大学,只要花钱,许多甚至根本不用出国去读,只要通过“上网课”,就能轻松获得毕业证。而用这些野鸡大学的文凭在国内找工作,还香得不得了。

面对如此好事,引得许多有钱的公子哥和公主小姐们,纷纷摇身一变,都成了归国“留学人才”!

可怜的是那些在国内苦读的大学毕业生,空有一腔才华,在一个野鸡大学的毕业证面前,梦想瞬间就被击打得支离破碎……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就在前几年,某地一高校就出现了“花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的“揽人才现象”,最后曝出,原来这些“洋博士”都是出钱买来的“水博士。由此可见,只要是沾上了“洋腥味”,在国内就牛逼得不得了,不仅有身份,而且还挺值钱!

再结合今天花“40万买外籍院士”的怪异现象,让人不由得质疑: 为什么国内这么多人喜欢闻“洋腥味”,舔“洋屁股”呢?

其实一细想,你会发现,当学术界被腐败污染得臭气熏天的时候,许多人就另辟蹊径,想通过“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弄出点新举动来,目的就只有一个——是为了更好地骗钱!

2 阅读:184

黑马侃侃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