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细心的患者和医生发现,曾经在医院里常见的进口药,如阿奇霉素(希舒美)、韦瑞德、瑞宁得、拜唐苹等,逐渐在公立医院的药品目录中消失。这一变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那么,进口药为何会退出公立医院?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集采政策下的必然选择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推进,无疑是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大规模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
在集采过程中,国产药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渐占据上风,而进口药因价格等因素无一中选,导致其在公立医院的供应量大幅减少。第十批中国药品集中采购中,所有原研药企或放弃竞标或象征性报价,最终无一中标,便是最好的例证。
国产药品质的崛起
随着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国产药品的性能和品质大幅提高,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已能与进口药相媲美,甚至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超越。
如今,许多国内药企开始涉足曾经由外国药企垄断的领域,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相当且价格更具优势的药品。
例如,在一些常见慢性病的治疗药物方面,本土药企的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渐赢得了市场份额,挤压了外国药企的生存空间。医院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国产药,这也促使进口药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压缩。
审批政策与价格红线的双重压力
我国对进口药品的备案审批政策日益严格,进口药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增加。一些进口药品因无法满足新的审批要求,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
同时,国家对进口药设立了价格红线,如果进口药价格过高,超过政策允许范围,就会被强制退出市场。这两大因素共同作用,进一步加速了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的步伐。
医保政策的调整
医保政策的调整也是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不可忽视的原因。医保对医院用药费用设定严格预算,医院为省钱更愿意选择便宜的国产仿制药。
在以量换价的医保谈判机制下,一些外国药企认为难以达到其预期的商业利益,从而选择调整市场策略,甚至撤离公立医院市场。
对患者与医疗行业的影响
进口药的退出,对患者而言,意味着用药选择受限,尤其是需要长期服用进口药的慢性病患者,在公立医院将难以开到原用的进口药,不得不寻找替代药品。虽然集采的国产药价格较低,能降低患者的用药成本,但部分患者可能认为进口药的效果更好,会选择到私立医院、零售药店或电商平台购买进口药,这可能会增加其购药成本。
心理层面,患者对替代药品的信任需要时间建立,这一过程可能会产生焦虑和担忧情绪,影响治疗的依从性。
对医疗行业而言,进口药的退出促使医院加强药品采购的精细化管理,寻找合适的国产药替代品种,与药品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确保药品的稳定供应。同时,这也为国产药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国产药企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行业竞争格局随之改变,国产药与进口药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是国家医药改革的结果,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虽然这一变化给患者和医疗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
政府、医疗机构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完善医保政策,加强药品监管,提升国产药品质,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通过各方的携手并进,我们有信心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创新、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优质、高效、可及的医疗服务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