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真实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心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虽然是剧照,但是还原度很高。。。
走向战争之路
1939年的9月1日,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的希特勒,确信苏联红军不会成为自己前进的阻碍后,把德国强大的战争机器开进了波兰,很快,两个国家干净利落地分割了这块“擦脚垫”;随后,斯大林将目光投向了他的北方邻居,芬兰。
而西线的“度假战争”平静地继续着,当战火突然蔓延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时,犹如晴空霹雳,把英国和法国这些沉浸在虚幻梦境中的家伙全都吓醒了。
这个半岛上的四个国家: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谁都不希望被卷入欧洲大战,它们都打算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关上门自己过日子。
中国有句古语说得特别到位: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放在这几个国家身上简直再恰当不过了:
首先,在这块北极圈附近的半岛的土地下面,埋藏着丰富的铁矿、镍矿、铜矿和钼矿。这全都是战争资源匮乏的纳粹德国梦寐以求的军事矿藏资源。
而对于德国人来讲,如果占领了挪威的漫长海岸线,他们就可以抵挡住英国皇家海军从北边海上发动的侵袭;丹麦的位置,就是绝佳的空军基地。
至于芬兰,它周围的海湾可是苏联和德国通向大西洋的必经之路。
雷德尔对挪威一直保持密切关注,且经常敦促希特勒要考虑这个国家的战略重要性,不过是对于德国海军的战略重要性:德国潜艇如果能够以挪威的港口作为基地,那么他们进入北大西洋的航程就可以减少近1000公里,这样可以大大地延长他们的战斗巡航时间。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之初,德国人的水面舰艇和潜艇就已经肆无忌惮地行驶在保持中立的挪威南部的航道上,再从南部错综复杂的峡湾中突入大西洋,袭击英国的航运线了。
而希特勒关注的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也是自诩为“战争经济学家”的他最爱提及的话题——铁矿石——来自瑞典,必须通过挪威转运的铁矿石。
纳粹德国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每年都需要多达3000万吨的铁矿石,而其中的1/3,都来自瑞典,尤其是漫长的冬季里,由于夏季航线被冻结,铁矿石只能先通过铁路运到挪威的纳尔维克港,然后用驳船通过一条位于挪威大陆和离岸群岛之间的深水运河,再转运到在码头上等候的德国货船上。
光从描述中就可以看出,铁矿石的安全对于德国而言至关重要,但是这条资源运输线,却有着太多的不受控制和不安全的区域了。
但是即便如此,希特勒起初仍旧保持了惊人的克制,他宁可冒着一定风险,也愿意保持挪威的中立——哪怕这种中立脆弱得就像一根牙签。
战后的文件表明,雷德尔第一次发出的预警,是在1939年10月初,他担心,挪威会迫于压力,将沿岸的港口开放给英国海军使用;但是希特勒暂时没有重视他的意见,因为此刻元首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进攻法国的计划上,他无意分散自己的资源并扩大战线。
率先挑衅的其实是英国人,具体来讲,就是那位好斗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他在1939年9月19日就向内阁建议,派出军舰在挪威海域和航道中布雷,以阻断德国货船运输铁矿石。
这种肆无忌惮地侵入中立国水域的做法,被英国外交部毫不犹豫地叫停了,但是,相关的讨论却在民间进行得热火朝天,德国开始警惕了。
示意图,哪位法语高手翻译一下?
11月份,苏联红军入侵芬兰。这次战争给德国和英国都带来了不小的刺激。丘吉尔先生受到启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伪装军事行动——派出一支部队,占领纳尔维克,但是他们却要打着援助芬兰的幌子。
几乎就在同时,一位来自挪威的访客找到了雷德尔,吉斯林,曾经的国防部长,现在的一个小小纳粹党派的首领,他告诉雷德尔,目前英国侵占挪威的风险已经大增,他希望获得德国的金钱和地下军事援助,帮助他发动政变,推翻现有政府。
而吉斯林的回报是:一旦他成立政府,他将邀请德国军队入驻挪威,对抗英国可能的入侵。
希特勒在总理府接见了这位“挪奸”,很遗憾,他还是坚持让挪威保持中立的想法,但是元首同意向吉斯林提供他所需要的援助。
直到1940年的1月份,德国海军的意见还是坚持:“最有利的解决还是维持挪威的中立”,尽管他们对于“英国有和挪威政府取得默契以来占领该国的意图”颇感忧虑。
法国人也坐不住了,同样在1月份,法军统帅甘末林将军也拟定了一个“援助芬兰”的计划,法国人还是要比英国人讲究,他们计划让部队先在芬兰的贝萨谋登陆,然后同步占领挪威的一系列港口和海岸线。。。
丘吉尔先生又跳出来了,他在1月20日发表了一个引起轩然大波的讲话,号召那些中立国家根据对“国联”的责任,自动和英法合作,对抗侵略——瑞典、丹麦、挪威、瑞士等国纷纷破口大骂——开玩笑,身边蹲着俩虎视眈眈的庞然大物,躲都来不及,英国佬居然还忽悠大家一起上去送死。
闹剧纷纷扬扬,但是希特勒开始警觉了,他越发觉得,国际形势就如同雷德尔所说的一样。于是,他在1月27日下令,制定一个必要时入侵挪威和丹麦的作战计划。
2月初,英国和法国在巴黎召开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会议上决定,派出两个师的英国部队和少数法国人,共同组成“志愿军”来援救芬兰,他们就登陆地点争执不休,最后,还是依照英国人的想法,在纳尔维克登陆,然后占领那里。这次作战的时间初步定在了3月初。
英国侦察机拍摄的阿尔特马克号,它正停泊在挪威的一个峡湾里。
1940年2月16日,决定挪威命运的事件发生了:
大家还记得那艘自沉在乌拉圭的“施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吗?虽然它未能逃出南大西洋, 但它的补给舰“阿尔特马克号”(Altmark)却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这艘德国商船满载299名被俘的英国水手,驶入了中立国挪威的幽长峡湾,他们还要行驶至少900公里才能够到达德国。
英国人一直在搜捕这艘船,2月15日,一架英国侦察机就发现了它,随即,三艘英国军舰开始靠近,其中一艘开了两炮进行警告——这已经是严重挑衅挪威的行为了。
阿尔特马克号逃进了更深的峡湾,16日夜里,一艘英国驱逐舰“哥萨克人号”(HMS Cossack)突破了两艘挪威鱼雷艇的阻拦,闯入了约辛峡湾。
见势不妙的阿尔特马克号此时已经拆掉了船上的武器,船长试图撞击英国军舰,结果自己搁浅了,全副武装的英国突击队登上了德国商船,双方在船上来了场赤手空拳的殊死搏斗——7名德国水兵丧生——英国人夺下商船,解救了全部的俘虏。
“哥萨克号”带着解救出来的水手返回英国港口。
这无疑是德国人的奇耻大辱。
挪威所谓的中立,也被这个事件撕扯得七零八落,英国人悍然在挪威的领海发动武装袭击,结果挪威不但没有阻拦,反倒袖手旁观,只是在事后发了个不痛不痒的抗议,然后英国佬理所应当地无视了。
别说希特勒,但凡了解这个事件的人都会认为,挪威的抗议不过是走过场,他们其实是愿意和英国佬合作的——引线被阿尔特马克号事件的火花点燃了。
惊雷
希特勒终于决定,吃掉挪威,而作为一个必要的战略踏脚石,同时出于保护交通线的需要,也必须同时占领丹麦。
在收到英国方面正在计划针对挪威的军事行动,而且相应的部队和运输船只正在集结的消息后,希特勒于2月20日,任命法尔肯霍斯特将军担任入侵挪威的军事指挥官。
3月1日,希特勒批准了名为“威悉河演习”的入侵挪威方案,名字取自德国的威悉河。按照这一入侵方案,德国海陆空三军将联合作战,一举夺下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和挪威纳尔维克港等11个港口,战线绵延1600公里,北端直达北极圈。
根据雷德尔的要求,战役选择在一个新月的夜晚展开,这样德国海军可以在夜幕的掩护下进行调动,最合适的时间就是4月初,因为那个时候,德国波罗的海沿岸港口的海冰开始融化了。
但是!但是!直到这会儿,德国人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入侵,因为希特勒一方面认为挪威的中立对于德国更加有利,而且把德国海军的全部家底驶入挪威的峡湾这么个死胡同,“违反了一切海军作战原则”。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
同盟国的步步紧逼,最终让希特勒下定了决心:
到了3月中旬,局势已经明朗了,即便德国人不采取行动,英法联军同样会突袭纳尔维克。盟国找的借口无疑是对所谓“公平和正义”的莫大讽刺。
他们同样是以“阿尔特马克号”作为借口,解释的语句简直和希特勒的风格完全一样——“在此次事件中,挪威和德国属于同谋,关于这一点,世界人民都记忆尤新。我们的行动越快,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舆论支持。”
什么叫做弱国无外交?这无疑就是一个样板了。
挪威,这个弱小但精神崇高的民族,即将面临着来自两个方向的,压倒性的实力的入侵,区别只在于,哪一家更容易被国民接受呢?
不仅如此,英法两国的胃口更大,他们更希望迫于压力,挪威和瑞典会同意联军进入他们的国土。没错,在英国人眼里,纳尔维克和瑞典的铁矿石才是重中之重,剥夺了德国铁矿石的供应来源后,支撑德国军事力量的钢铁工业都会陷于停顿。
所以,英法两国压根就不打算占领挪威首都奥斯陆,他们只考虑如何把挪威政府糊弄过去,让他们默认占领行为。按照计划,在纳尔维克登陆的英法联军,将向着内陆快速推进,占领瑞典的耶利瓦勒铁矿后就会停止军事行动。
计划跟不上变化,这句话搁哪里都合适——3月13日,芬兰向苏联投降了——出兵的借口没有了。。。。
两个计划参加登陆计划的英国师调头去了法国,现在,丘吉尔又热衷于在挪威水域布雷了,而那位以绥靖出名的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先生,却更加赞同丘吉尔的另外一个激进的计划:从空中不断地把水雷投掷在莱茵河和其他德国的河流中,让它们顺流而下地漂浮着,摧毁沿途碰上的任何船只。
法国人被吓坏了,他们坚决反对这一计划。因为他们担心德国人也有样学样,往塞纳河里面扔水雷怎么办?法国人说,咱们老老实实在挪威登陆就行了。
张伯伦也不干了,他坚持必须两招一起来。。。于是,3月底的这段时间里,两国领导人开始你飞过来,我飞过去,今天在伦敦,明天游巴黎——大家一起扯皮吧。
简直难以置信,一方面,德国人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船只,集结军队。这些情报不断汇集到了英国的战时内阁;但是英国人却一厢情愿地断定,这些德国军队,“肯定”是用来在英法联军登陆挪威后反击作战用的。
而更加让人精神错乱的是,英法两国的领导人对于这个荒谬的解释全部都深信不疑,于是,登陆挪威的行动再次推迟了三天——这回不变了,确定在4月8日展开军事行动。
德军部队正在登陆。
于是,德国人恰好可以提前一天进入挪威。。。
希特勒直到4月1日才下定决心,下令4月9日上午5点15分进攻挪威和丹麦:如果从准备工作的进度来看,英国和德国进度几乎是一样的,如果完全按照双方的原定计划行事,在入侵挪威这个事实上,英国人还要提前24个小时。
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胆敢在这个“违反了一切海军作战原则”的军事行动中投入自己的全部海军力量,比如英国的第一海务大臣庞德,就断然拒绝把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悉数开进波罗的海那个“死胡同”。
而雷德尔却差不多把德国可动用的舰船全部都动员了——总计370艘舰船,从大型军舰到 商船以及扫雷艇,无所不包。
其中有些是补给舰伪装而成的商船,德国海军把它们提前部署到了挪威的各个港口里,以便在入侵挪威的德军抵达后迅速地为他们提供后勤和物资支持。
德国人用他们的决心和效率,赢得了最后的冲刺。
4月9日,英法两国的报纸得意洋洋地宣称,就在前一天,两国的军舰已经进入挪威水域进行布雷行动,目的是制止所有和德国有贸易往来的船只进入那里——他们对于破坏挪威中立,事实上的主动侵略行为只字不提。
然后,两支敌对的舰队就在能见度极低的北海海域不期而遇了。直到这会儿,英国人才得知一个可怕的消息:德国军队已沿着挪威海岸在一连串的地点登陆,同时也已经进入了丹 麦。
在这一天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英国人进一步得知,德军已经占领挪威的首都奥斯陆,还有其他几个包括纳尔维克在内的主要港口。德国人同时发动的每一次登陆攻击都已大获成功。
舍尔海军上将号正将搭载的登陆部队送上岸。
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入侵挪威的计划和军事行动也是纳粹德国被指控所犯下的重大罪行之一。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会和我一样,被英法两国的颠倒黑白和无耻无赖的嘴脸得瞠目结舌。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果然一个标点都没有错啊。
各位读者朋友们,不易,喜欢这个故事的话,能否转发再点个赞呢?
二战军事我要上历史冷知识历史
最后一张照片不是舍尔海军上将号,舍尔海军上将号是德意志级装甲舰,3联279mm主炮,前后炮塔各一,这里是一艘双联背负主炮战舰,应该是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
这部电影拍的不错
叙事清晰[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