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一个新闻,简直惊掉了我的下巴!咱们聊聊这个既科幻又有点暖心的事儿:一位去世快四年的作曲家,他的“大脑”居然还在“创作”音乐!是不是听起来就像电影里的情节?

这事儿的主角是美国实验音乐界的先锋人物——阿尔文·卢西尔。老爷子在2021年离开了我们,但在他走后,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由艺术家和科学家组成的超酷团队“四头怪”(Four Heads),通过一项名为“复活”的项目,让他的“音乐生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了下去。简单来说,他们提取了卢西尔老爷子的白细胞,经过一系列神奇的生物技术操作,把它们重新编程成了干细胞,最后培育出了一个能放电、有神经活动的“迷你大脑”,也就是类脑器官。

你可能好奇,卢西尔老爷子是何许人也?他可不是一般的音乐家。早在1965年,那个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电脑能干嘛的年代,他就石破天惊地在作品《为独奏者创作的音乐》里,首次尝试用真实的脑电波来进行现场的声音创作!这在当时绝对是先锋中的先锋。所以,他对这种探索人体、意识与艺术边界的实验,本身就抱有极大的兴趣。这个“复活”项目的构想,团队从2018年就开始和老爷子沟通了,直到2020年,当时已经89岁高龄的他,才最终点头同意,为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项目捐献了自己的细胞样本。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艺术和科学探索的莫大支持,对吧?

哇塞,科技也太牛了吧!只需要艺术家的细胞样本,就能让他的某种“创作潜能”得以延续,这简直是科幻照进现实!这不仅是对卢西尔本人的致敬,更是对人类创造力边界的一次大胆探索。想想看,一个微小的类脑器官,被放置在精密的64电极网格上,捕捉着那些微弱的神经信号,然后通过技术转换成流动的音符……这画面感,太强了!

当然啦,肯定也有朋友会觉得,这会不会有点……嗯,打扰逝者的安宁?就像有网友评论说“人都走了还不放过”,或者开玩笑说“能不能让肖邦也来几首”。我特别理解这种感受。但换个角度想,这个项目是卢西尔老爷子生前知情并同意的。对于一位毕生致力于探索声音、生理信号与艺术表达边界的实验音乐家来说,这或许是他艺术理念的一种终极延伸,是他乐于见到的、自己身体信息参与的最后一次“演奏”。这和我们想象中“复活”整个肖邦,让他按我们的意愿写曲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更像是一种基于他生物信息的、生成性的艺术创作,是对他独特艺术精神的另一种形式的纪念和延续。

借着这个机会,咱们也顺便涨点知识。这个项目里提到的“类脑器官”(Brain Organoid),其实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用干细胞培育出来的微型、简化版的大脑组织。它们虽然远不能像真正的大脑那样思考,但能模拟部分大脑结构和功能,比如产生神经电信号,这对于研究大脑发育、测试药物或者像这次一样进行艺术实验,都非常有价值。而将这些神经信号转化为声音,运用的是生物数据“听觉化”的技术,把复杂的生物信号变成我们能听懂、能感受的音乐。这背后,是生物工程、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完美结合。
卢西尔老爷子的“迷你大脑”还在编曲这件事,真是又酷又引人深思。它不仅展示了科技的惊人力量,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艺术和创造力的关系。目前,这些特别的“新曲目”正在西澳大利亚美术馆展出,持续到8月3日。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没法亲临现场,但知道有这样一件充满想象力和敬意的事情正在发生,本身就挺让人触动的,不是吗?这或许就是科技带给艺术的另一种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