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招牌的颜色,居然能引发市委书记被免职?最近,河北三河市的“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事件冲上热搜。官方通报称,媒体反映的问题属实,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整改全面启动。这看似是“颜色之争”,背后却是权力任性与民生利益的碰撞。
01
—
三河市的部分商户从3月开始,陆续接到口头通知:招牌禁用红、蓝、黑三种底色。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被刷成绿色,医院的红色十字标识也被涂绿后拆除。商户自掏腰包改色,费用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元。
更离谱的是,政策执行时“内外有别”。国际连锁品牌可以保留原色,但本地小商户必须改。有商户抱怨:“招牌颜色是品牌的生命线,改了谁还认得我?”。截至4月11日,三河市已整改牌匾1820块,但整改理由始终没说清。
02
—
这场“颜色禁令”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法律依据。律师指出,广告法只禁止虚假宣传或低俗内容,从未规定颜色。当地依据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只是一份倡导文件,没有强制力。
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央媒批评,这种“一刀切”做法损害商户经营自主权,增加成本,还给消费者添堵。中国广告协会更直言,这是“形式主义典型”。
类似闹剧并非首次。2021年湖北十堰统一黑底白字招牌,被嘲“丧葬风”;西安、沧州也出过类似政策,最终都灰溜溜整改。
03
—
4月15日,廊坊市调查组出手,三河市委书记被免职。这是近年因“城市管理”问题被问责的最高级别官员。通报强调,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零容忍”。
但网友追问:早干嘛去了?政策执行一个月,商户损失已造成。有商户花几千元改色,现在又允许自愿改回,钱谁赔?
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何地方总爱折腾商户招牌?专家分析,一些官员把市容当政绩,却忽视商户权益。城市管理应引导而非强制,比如划定特色街区,既保个性又不乱套。
写在最后
一块招牌的颜色,照出了权力的边界。城市需要美观,但整齐划一的“审美”不该牺牲民生。三河市的教训足够深刻:依法行政不是口号,尊重市场规律才能共赢。
如今,被免职的书记简历仍挂在官网,但商户们更关心,未来类似闹剧还会不会重演?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听民意”的诚意里。
全文完,感谢阅读,敬请关注“阅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