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垮台时,全国各地的末代总督们都是什么下场?

一五一史 2025-02-15 22:48:15

大清落幕时:九大总督的职场转型记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诏书颁布,268年的帝国大厦轰然倾塌。在这场改朝换代的巨变中,坐镇各省的九位总督仿佛突然被抽走剧本的演员——有人连夜改台词,有人坚持演到底,还有人直接摔了剧本。这些封疆大吏的终局选择,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末代王朝崩溃时的众生相。

一、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修史的文官

这位“关东王”堪称最优雅的转身者。当奉天革命党人蓝天蔚起兵时,他一面暗中联络袁世凯,一面公开宣称“保境安民”,硬是把东北局势稳到清帝退位。后来袁世凯邀他当官,他婉拒道:“一臣不事二主。”转身却干起“高危职业”——主持编纂《清史稿》。沈阳故宫珍藏的赵尔巽手札透露心迹:“国可亡,史不可灭。”这位旧官僚用修史完成精神殉国,1927年临终前仍念叨“速刊《清史稿》”。

二、直隶总督张镇芳:复辟专业户

作为袁世凯表弟,他本有“躺赢”资本。但这位河南人非要搞行为艺术:1917年跟着张勋复辟,当上“议政大臣”;1937年又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顾问。天津劝业场的老账房先生回忆:“张大帅换旗比翻账本还快。”最终在1943年死于北平狱中,堪称“站错队冠军”。

三、两江总督张勋:辫帅的最后倔强

南京总统府前的五色旗换了又换,唯独这位“辫帅”头顶始终挂着“忠”字招牌。他让5000“辫子军”驻守徐州,宣称“头可断,辫不可剪”。1917年率军入京复辟失败后,躲进荷兰使馆还不忘扎辫子。天津张园的公馆里,至死供奉溥仪照片,临终前念叨:“我对得起列祖列宗!”

四、湖广总督瑞澂:逃跑冠军

武昌起义枪响时,这位八旗贵胄的表现堪称“教科书式溃逃”:凿墙逃出督府→躲进楚豫舰→逃往上海→转进日本。汉口租界的外国记者写道:“总督大人创造了24小时逃亡千里的纪录。”清廷震怒削其职,他却在上海当起寓公,1915年病死时,革命党人送挽联:“谢尔当年逃得快,省我今日费子弹。”

五、四川总督赵尔丰:血色谢幕

相比兄长赵尔巽的体面,这位“赵屠户”的结局惨烈得多。保路运动中被骂“屠川凶手”,武昌起义后假意交权,暗中却调边军入成都。1911年12月22日,被尹昌衡拖到皇城坝公审,连中三枪毙命。成都百姓将其头颅挂在城头三日,至今青羊宫茶馆里还有评书段子:“赵尔丰的头,灯笼红透透。”

六、两广总督张鸣岐:汉奸的黄昏

这位“墙头草”的履历堪称魔幻:辛亥革命时逃往日本→1913年投靠袁世凯→1937年出任伪广东省长。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资料显示,他任伪职期间配合日军扫荡东江纵队,1945年抗战胜利后竟试图逃亡越南,最终在民众举报下被押回公审,枪决时围观者塞满长堤大马路。

七、陕甘总督升允:复辟狂人

清帝退位后,这位蒙古将军硬是在甘肃拉出“勤王军”,差点反攻拿下西安。失败后逃往库伦(今乌兰巴托),1917年又参与张勋复辟。晚年定居天津,每天对溥仪画像行三跪九叩礼。1931年临终前听说溥仪去了东北,挣扎着要起身“护驾”,成为遗老圈著名笑谈:“升公之忠,可鉴日月;升公之愚,亦可叹也。”

八、闽浙总督松寿:殉清的文青

福州于山上的辛亥烈士纪念碑旁,曾躺着这位满人大员的尸体。当革命军攻破衙门时,他穿戴整齐朝北京方向三叩首,吞金自尽前留下绝命诗:“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福州三坊七巷的老住户说,当年抬尸出城时,血书《绝命词》被风卷起,飘进了文儒坊的书院。

九、云贵总督李经羲:蔡锷的“贵人”

这位李鸿章侄子最富戏剧性:任内提拔蔡锷→武昌起义后被蔡锷“礼送”出境→晚年竟出任袁世凯参政院长。昆明翠湖边的石屏会馆里,还挂着他与蔡锷的合影,题字“英雄相惜”。1917年张勋复辟时,他写信劝蔡锷“共扶清室”,等来的却是护国军的炮声,最终在沪上寓所郁郁而终。

结语:总督们的黄昏启示录从赵尔巽的史笔到张勋的辫子,从松寿的血书到张鸣岐的囚车,九位总督的终局拼凑出王朝谢幕的完整图景。有人恪守忠义,有人投机钻营,更多人则在时代洪流中仓皇踉跄。

0 阅读: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