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20多年的认知当中,来自西方国家的媒体在报道中国的相关事务之时,往往会带有主观上的恶意,这不仅局限于在中国的照片上追加“阴间滤镜”,更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无端放大,并且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竭力贬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整体的科技进入了一个新的爆发期,超越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不再是未来时,而是进行时,这极大地震撼了固步自封的西方国家媒体,甚至就连号称头号反华媒体的英国广播公司BBC,在近期的报道当中,都不乏赞美之词,夸扬中国的成就。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反华顽固分子出现如此重大的转变?他们如此帮助中国宣扬成就,背后又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01.反华英媒秒变投降派?
众所周知的一个现实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报道中国的相关事务之时,往往都会竭尽全力地炒作负面效应,并且妄图借此来抹黑中国所取得的近现代成果,用来宣扬所谓的西方自由意识形态和制度。
但在今年2月7日的一则报道当中,BBC却大改以往的说辞,对中国在2025年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用尽了赞美之词,直接变成了“投降派”。
报道开场就声称,由中国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Deep Seek“席卷全球”,但在中国的观察家们看来这并不意外,因为在这背后,昭示着另一个重大项目已经取得巨大成果,那就是《中国制造2025》。
英媒提到,中国方面早在2015年就宣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预期在十年的时间当中完成这一计划,目的就是将中国工业上的“低品质”标签,转变成为“高科技、高质量”的新的发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产业升级。
截止目前为止,中国在一些产业上还在追赶领先地位,但一些产业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在电动车制造上,中国已经全面超越了德国,日本,欧洲,成为新的全球工业制造中心,并且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电池的制造国。此外,中国也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设备供应国,光伏设备到2028年的全球市场占比将达到60%。
在无人机领域,中国的优势更是巨大,仅仅一个大疆就占据了全球70%的份额。
此外,按照美国方面的评估,为了推进这个计划,中国总共投入了多达1.5万亿美元的经费用于支持相关的科研活动,仅仅在5年时间之内,耗资就已达6000多亿美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如今所规划的250个国家重点项目当中,完成率已经达到了86%。
当然,按照西方媒体的一贯报道方式,在谈完中国的绝对优势之后,必然就会跟着一个“但是”,BBC作为老牌西方媒体,自然也是深谙此道。
02.中国还有最后一个短板?
BBC声称,中国如今的最后一个短板,就在于半导体领域,所以中国刻意“冷处理”《中国制造2025》,不愿着重强调该计划的“竞争属性”,但已“为时已晚”。所引发的后果就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制裁,目的也一直很明确,那就是想通过这种尖端技术上的出口限制,减缓中国的发展速度。
可也有说法认为,西方国家的制裁并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推动了中国国内的产业自主化进程,并没有改变中国发展的“方向”。
例如DeepSeek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中国并没有使用算力最强的尖端芯片,而是使用了一堆中低端的商业化芯片,却训练出了智能程度上可以与OpenAI相媲美的人工智能,这恰巧说明了许多问题,甚至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都直言,这是一个“警钟”。
更要命的是,先前遭到西方国家集体针对的华为公司,在上一个年度创造了1000亿美元的成绩,有力地证明了在欧美之外,全球依旧存在足够广泛的市场。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全世界一个新的事实,那就是中国在根本上对美国已经形成优势。
03.中国面对西方的根本优势在何处?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中国较之于西方世界的根本优势,在于庞大的产业链。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当中,中国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原先的西方配套产业,一步一步转变成为拥有绝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业,几乎等同于“二次工业化”。
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是全球范围内唯一一个实现二次现代化的国家,这背后,既离不开高效的政府运转模式,也离不开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殊体制,这是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的制度优势。
甚至就连BBC也在报道中感慨,中国在国家建设层面上要远远超过西方。
而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中国工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的继往开来。《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周期长达十年,这不仅需要高额的投资,也需要历届政府在政策延续上的默契,人亡政息的情况在西方国家屡见不鲜,但在中国却完全不一样,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就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长线发展规划习惯,这是在“人”的层面上,对比于西方国家的核心优势。
而从这些细节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全球竞争格局进入2020年代的下半叶之后,中国的道路优势,文明优势开始逐渐发力,如果西方国家无法找到一个能够抗衡的增长点,那么其在过去20年,引以为傲的意识形态优势、技术优势将全部付诸东流,全世界也将迎来一个新的“中国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