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刚开始那会儿,炮兵司令陈锡联,在去第五期开学仪式路上,专门绕去见了毛主席,想请他给炮兵学校的杂志《炮兵教育》写个标题。毛主席一听,立马就答应了。正当他提笔要写的时候,突然转头问起了旁边的工作人员:
“这个‘炮’字,它旁边是‘火’字边,还是‘石’字边呢?”
“主席,那个字是带‘火’字边的。”工作人员立刻回应,没有丝毫犹豫。但毛主席轻轻摇了摇头,面带笑意地澄清说,古代人做炮是用石头,所以应该用“石”字边。说完,他便在纸上挥洒自如地写下了“为了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努力”这几个大字。
在一个炮兵学校里,除非工作表现极其出色,或者接下了什么特别大的担子,不然的话,司令员陈锡联才不会没事找事,就因为校刊这种小事情,去麻烦正在前线指挥抗美援朝大战的毛主席给题个字。而且,要能让毛主席那么快就写完,也是挺不容易的。
为啥这时候陈锡联会去求毛主席给写个词儿呢?说白了,关键就在于那会儿正打着的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一打响,咱们中国的志愿军就立马过了鸭绿江去帮忙。头一回打仗完后,彭德怀大将军就觉得炮兵的人手实在是太少了,赶紧就跟上面说要加强炮兵力量。但那时候,国内也没有多余的炮兵能调过去,再加上台湾海峡那边也是紧张得很。于是,中央军委就做了个决定,把8个步兵师给改成了炮兵师。这些新炮兵在炮兵学校学了几天,就赶紧上战场,去了朝鲜。
从1950年到1952年这两年半里,军委炮校动作迅速,一口气办了五期训练班,总共培育了4839名炮兵指挥员。这些人立马就成了朝鲜战场上顶梁柱,深得毛主席和彭德怀元帅的赞赏。
美国人也得认,打仗打得那么难,主要就是中国炮兵太厉害了,表现让人震惊。
所以,那时候军委炮校的表现和贡献,让毛主席记忆深刻。毛主席写的字,也成了对军委炮校的一种激励和提醒。
陈锡联把毛主席的题字转交给军委炮校后,有人就琢磨着,说毛主席写的那个“炮”字好像不太对劲。但你要是瞧瞧军委炮校的过往,就能明白,毛主席那是特意写成了“砲”,他这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军委炮校的看重呢。
抗战刚开始那会儿,咱们军队的炮兵力量真是少得可以数得过来。虽说上面设了个总部炮兵团的名头,但实际上因为没有大炮,最后就只剩下一个炮兵连的编制。这事儿啊,毛主席他们党和军队的领导们心里头可都惦记着呢。他们发话了,让各部队一旦缴获到大炮,都得赶紧送到炮兵连那儿去。
1937年平型关那场大战,八路军115师的炮兵团可是立了大功。毛主席瞅见战斗报告,噌地一下站起来,手里拿着报告,兴奋地喊道:
得好好表扬一下炮兵连,说实话,这场胜利还真是多亏了他们炮兵,没有他们可真不行。
就是这件事,让毛主席铁了心要赶紧建个炮兵团。没多久,中央军委就发了命令,说要建炮兵团。八路军总部那边,炮兵团就这么正式建起来了。毛主席和朱德还让杨尚昆去送祝贺呢。新华社也听了毛主席的话,把这个好消息发到了全国各地。
那时候,军委的副主席周恩来特别在意炮兵团的发展。听说炮兵团弹药不够用时,周恩来就想办法从国统区搞来了一批弹药和药品。他还利用统战的关系,给炮兵团置办了训练用的设备,并且请了好几位炮兵专家来当教练。
炮兵团满一岁那天,搞了个挺热闹的庆祝活动。毛主席、朱德这些党和军队的头头脑脑们,都给炮兵团写了寄语,这让炮兵团的战士们激动得不行。之后,毛主席、朱德他们一行人还亲自去炮兵团营地看了看,对炮兵团提出了好多热切的希望。
炮兵团一组建完毕,毛主席和中央的领导们就琢磨着要办个炮兵学校。说起来,这事儿在长征还没开始前,中央就已经有了打算,想弄个瑞金炮兵学校。但可惜啊,第五次反“围剿”没打赢,这事儿就给搁置了。一直拖到了1944年,咱们才算是有了自己的第一所炮兵学校,那就是延安炮校。
说起延安炮校的创办,党和中央军委那可是相当看重。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拍板让郭化若来当这个炮校的校长,由他一手操办起整个筹建的事儿。
郭化若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佼佼者,他以头名的身份考进了炮兵专业学习。学完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学校继续效力。蒋介石曾两次想要挖他过去当秘书,但郭化若每次都用“军人嘛,就应该在战场上拼杀”这样的理由,坚决地给拒绝了。
1927年,国共两党闹翻后,郭化若去了苏联深造,进了莫斯科的炮兵学院。等到毛主席和朱德在井冈山成功汇合的消息传来,郭化若立马想撤回来,没想到被校长一顿狠批,还直接给关了禁闭。
郭化若态度强硬,校长只好妥协,让他关了7天禁闭。之后,郭化若启程回国,一路奔波到了福建。他加入了朱德和毛主席亲自指挥的红四军,并且深得朱德的器重。
红军走完长征路,到了陕北后,郭化若就开始在红军学校当训练处长,后来又升为了红军大学二分校的教育长。在学校的那些日子里,郭化若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了好几门课,学员们都特别喜欢他上的课。
郭化若丰富的经历,让他在延安炮校筹备之际,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炮校校长的不二人选。他心里清楚,炮兵对于部队来说有多关键。所以,当贺龙提出希望炮校能在半年内开课的时候,郭化若果断决定,要把这个时间缩短到3个月。
郭化若亲力亲为,加上精心策划与组织,炮校的筹建工作迅速推进。仅仅一个月后,炮校就宣告诞生了。从宣布成立到完成招生、备好课程,一切准备就绪,总共只花了三个月,正如计划的那般顺利。
1945年那会儿,延安炮校的大门正式敞开了。郭化若挑大梁,把这学校管得井井有条。炮校的氛围特别正,学员们个个精神头十足,尽管条件挺苦,但他们从不抱怨,每天都玩命地练。这股子拼劲儿,不光咱们自己人竖大拇指,连外国朋友都直夸好。
党的七大会议期间,郭化若安排炮校里排级以上的干部一块去了延安,想见见毛主席。但遗憾的是,因为工作太拼命,郭化若身体撑不住,在七大还没结束时就生病了,结果他再也没能回到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延安炮兵学校。
朱瑞在郭化若离开炮校后,主动站了出来,接手了炮校代理校长的位置。他下足了功夫,一番苦心经营后,延安炮校的首批学员成功完成了学业,并且迅速成长为我军炮兵队伍里的顶梁柱。
抗战结束后,朱瑞接到命令,带着炮校队伍前往东北,打算建起一支现代化的炮兵队伍。可当他们辛辛苦苦走到沈阳时,国民党那边已经开始调集兵马,想要大举攻打东北,结果炮校就没法招生了。
碰到这种情况,朱瑞立马决定把炮校的师生拆分成几个小组,跑到日军以前待过的地方去找武器,给炮兵队伍建设打下了头一棒的基础。没多久,东北各部队的炮兵就开始火起来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就从啥也没有发展到了八十多个连队。
朱瑞觉得,要让炮兵在大战里大展身手,得搞个炮兵司令部,并且他自己来当头儿。有了这个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东北的炮兵队伍那是突飞猛进,才短短俩月,就从规模上翻了好几番,直接发展到了160个炮兵连。
到了辽沈战役快开始的时候,东北那边的炮兵数量涨了好几十倍,给马上要来的大战攒足了强大的炮火力量。
挺遗憾的,辽沈战役一开始,朱瑞急着想看看新弄到的火炮有多厉害,就自己跑到战场前线去了,没想到踩到了地雷,就这样牺牲了,那时候他才43岁。这事儿传到延安,中央领导商量了下,决定把东北炮校的名字改成朱瑞炮校,用来纪念朱瑞。
朱瑞的离世,让炮兵将士们燃起了更强烈的斗志,他们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绩。毛主席对朱瑞炮校和炮兵的表现大加赞赏,觉得他们特别争气。在即将建立新中国的时候,他还专门给朱瑞炮校题了字:“人民的炮兵,永远光荣!”
从打鬼子那时候起,一直到咱们解放全国,毛主席他们党的和军队的领头人,心里头一直惦记着炮校的成长。后来啊,在抗美援朝那会儿,军委炮校可真是大展身手,立了大功。毛主席他们一看,心里头那个高兴,又给炮校题了好些词儿。
毛主席在题字时特意把“炮”写成了“砲”,这是为了纪念军委炮校的过往,同时表达对在炮校发展过程中立下大功的将领们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