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地区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石来发,或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名字显得颇为陌生。毕竟,他仅仅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生都与那片土地紧密相连,过着平淡且质朴的日子,然而,若细细探究他的身世,却有一段故事。
石来发的身世可谓是异常坎坷,而他的家族先辈们,那可都是在革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比如他的伯父夏明翰,那是一位有着钢铁般革命意志和崇高理想的革命家,其留下的《就义诗》更是家喻户晓,那一句“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振聋发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革命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无畏地去抗争、去奉献。
他的父亲夏明震同样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革命烈士,在那风云激荡、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给广大受苦受难的百姓谋求出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再说说石来发的母亲曾志,她可是井冈山时期响当当的女红军。在那个动荡不安却又热血燃烧的年代,曾志在青年时期便进入了师范学校求学。在校园里,她有幸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了璀璨的曙光,从此便坚定不移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她积极参与了湘南起义,凭借着满腔的热血和无畏的勇气,一路辗转来到了井冈山。
在艰苦卓绝却又充满希望的革命工作中,曾志邂逅了一位同样怀揣着革命理想的青年,他就是夏明震。两人志同道合,在共同为革命事业拼搏奋斗的过程中,情愫渐生,很快便结为了伉俪,本以为可以携手走过风雨,共同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可命运却总是那般残酷,就在他们结婚后不久,夏明震在湖南郴州英勇牺牲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曾志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然而,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就此停止对她的侵袭。那时的曾志已然怀有身孕,1928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她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可当时的曾志仅仅只有17岁呀,本就是个涉世未深的少女,又经历了生产的剧痛,身体极其虚弱,还不幸患上了产褥热,在那样缺医少药、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她连自己的身体都难以顾及,更别说去养活这个刚刚降生的孩子了。
更为严峻的是,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疯狂地对井冈山地区进行“围剿”,整个井冈山地区都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曾志看着怀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满心都是担忧,她不知道该如何在这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环境里,给孩子一个安稳的未来,孩子的命运就像一片飘摇在狂风中的树叶,让她揪心不已。
说来也巧,在那艰难的时刻,曾志有一位十分靠谱的战友,这位战友姓石,在王佐的部队担任副连长。他是土生土长的井冈山当地人,对周围的人和事也都格外热心。当他了解到曾志正面临着如此棘手的难处后,内心十分不忍,思索再三,便找到曾志,诚恳且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希望收养这个孩子的想法。
曾志看着眼前这位真诚的战友,又看看怀里那弱小的孩子,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权衡再三,为了孩子能有一线生机,她还是狠下心来,将出生仅有20多天大的儿子送给了石姓副连长。或许那时的曾志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别,母子俩竟会从此分离,要历经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才能再次相见。
在送走孩子后,曾志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继续跟着大部队离开了井冈山,投身到更为广阔的革命事业当中。后来,她与蔡协民结为了夫妻,可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蔡协民同样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也在革命斗争中不幸牺牲了。经历了诸多磨难与伤痛的曾志,又与陶铸结为了夫妻,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着。
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石来发这边,来到养父家中后,养父怀着对这个孩子的疼爱与期许,给他取了“石来发”这个名字,寓意着孩子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顺遂如意,有着好的发展。可命运似乎并没有因为这个美好的寓意而对他格外眷顾,石来发依旧是个苦命人呀。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养父母先后因病故去,只留下他孤苦伶仃地跟着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破旧的屋子里,只有祖孙俩相互依偎着取暖,抵御着生活的风风雨雨。
由于家境贫寒,根本没有条件让他去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只能早早地帮着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稚嫩的肩膀早早地便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曾志始终没有忘记自己那个送出去的孩子,她怀着深深的思念与牵挂,委托了许多老战友帮忙打听孩子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井冈山打听到了石来发的消息。
得知消息后的石来发,怀着既激动又忐忑的心情,乘坐火车南下,一路辗转来到了广州,与阔别二十多年的母亲曾志相见了。那时的石来发,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住的房子破旧不堪,而且已然结婚成家,一家人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经济上十分拮据。母子相见,本是令人动容的场景,可曾志却秉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大公无私,她虽然心中对儿子满是愧疚与疼爱,但却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地位,给儿子提供任何物质上的帮助。
石来发理解母亲的选择,他没有丝毫的怨言,不久后便又回到了井冈山,继续当起了一辈子普普通通的农民,守着那片熟悉的土地,过着平淡的日子。而石来发的儿子石草龙,同样深受家庭的影响,他也没有想着去沾奶奶曾志的光,靠着自己的双手,一辈子都在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辛勤务农。
从曾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信仰的坚守,对原则的恪守,她将个人的情感与得失放在了次要位置,把党和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大公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