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说过它
虽然可能从未谋面
故事开始于一千多年前
一位法号法果的僧人,
为了传播佛教教义,主动觐见帝王,
并宣称“皇帝即是当代的如来”。
这一观点仿佛是天作之合的良方,
促进了北魏王朝与佛教的结合。
自然而然地, 平城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新枢纽。
公元460年,
高僧昙曜继承了法果的理念,
在大同西侧的武州山,
为北魏的前五位君主,
开凿了五座宏伟的石窟,
这些石窟后来被世人称为“昙曜五窟”。
自此, 云冈石窟的雕刻工程便正式开启。自北魏文成帝恢复佛教并启动石窟工程以来,
这片辉煌的景象的建造, 大约耗费了将近七十年的时光。
时至今日,
通过观察45个主洞窟、209个附洞,
以及1100多个佛像壁龛和超过18000平方米的雕刻区域,
我们依旧能够强烈感受到
那股迎面而来的宏伟与壮阔。除了宏伟壮观之外,更有细致的工艺。
佛像的尺寸各异,
最高的达到17米,
而最小的仅有2厘米。
无数的雕刻技艺倾注心血,
塑造出的, 是历史的容颜。
北魏,
这个驰骋沙场的游牧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帝国,
佛教,
从西方兴起,流传至东方。
在武州山的南坡,
这次邂逅,
催生了云冈石窟的诞生。文明在相互沟通中绽放异彩,文明在相互借鉴中变得更加充实。
不同文化的交融,
化作了丰富多彩的线条和装饰。
最初的昙曜五窟,其造像风格强健而简约,
技术上继承了汉代的卓越传统,
同时也吸收了
古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精髓。
中期的石窟则显得富丽而辉煌,
无论是洞窟的结构、雕刻内容还是风格,
都展现出了鲜明的汉化趋势。
至于晚期的
佛像和菩萨像, 其面容清瘦、颈长、肩窄且斜削,
正是那种清新而优雅的“秀骨清像”风格。
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还有历史、建筑、音乐等诸多领域,
缓缓展开的丰富画卷。
例如,那座闻名遐迩的“音乐窟”,
在前厅北墙的最上层,
天宫中的十四位乐师,
各自演奏着不同的乐器,
如吹指、齐鼓、排箫、 琵琶、横笛、琴、五弦、
筚篥、 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
门楣上方的舞蹈群像,
动作流畅,充满动感。
汇聚于此,
亦凝固于此,
众多的创意与想象,
共同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称: “云冈石窟”。
当人们首次目睹云冈石窟时,
心中常常会涌起这样的疑问:
佛像之上, 怎会有如此众多的小孔洞?
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
这些是时间流逝所刻下的印记。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云冈石窟经历了无数次
大规模的泥塑修复和更新。
修复过程中,
工匠们会在佛像上钻孔,将木桩插入并固定,
然后缠绕麻绳,
最后覆盖泥塑并上色。
然而,
随着时间的流逝,
泥层剥落,木桩腐朽,
最终只剩下这些孔洞
作为历史的见证。即使是最坚硬的石块,也无法抵御岁月的侵蚀。
但在时间的流转中,
总有某些事物 愈发显得璀璨夺目。
这不仅体现了文明的广博,
也温暖了文化的情怀。
就像那些众多的佛像,嘴角挂着的微笑,
既庄重又充满自信。
即使历经千年,
依旧保持着最初的动人魅力。
时光匆匆,如同流水,
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
我们愈发被其无与伦比的美丽所折服,
同时也更加惊叹于其独一无二的价值。
云冈石窟,
作为中国首个宏伟的石窟群,
它不仅是东方石刻艺术的精髓,
也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
展现了公元5至6世纪佛教艺术的巅峰。
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齐名,
被誉为中国的三大石窟之一,
无疑是国家的珍贵财富。
同时,
它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并列,
被公认为世界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当之无愧的瑰宝。
撩拨开历史的重重帘幕它一直就在那里
不动声色
却光彩夺目
这就是
云冈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