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深藏40年的日本饮料,年营收超1100亿,很多人还以为是国货

生远谈历史 2024-06-30 13:52:46

有这样一个品牌,它以茶为媒,跨越海洋,悄无声息地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乃至开花结果。

它,就是源自日本的饮料巨头——三得利。

四十年的风雨兼程,它是如何巧妙地将日本元素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打造出让消费者难以抗拒的产品?

又是怎样的市场洞察和战略布局,让三得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居一席之地,甚至引领风骚?

市场深耕

故事得从1971年说起,那年,三得利的社长佐治敬三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随后,伴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三得利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片古老大地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1981年,三得利更是成为中国首届国际马拉松赛事的赞助商。三年后,三得利与中信集团强强联手,在连云港建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啤酒厂,正式开启了在中国市场的新篇章。

随后三得利不断扩大其在华业务版图,涉足饮料、洋酒、进口红酒、餐饮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其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眼光。

然而成功的道路从不是一帆风顺。面对国内外品牌的激烈竞争,三得利深知,要想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于是进入90年代,三得利开始在中国推广无糖茶饮料,1997年,三得利乌龙茶在中国上市,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健康的理念,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1999年,三得利(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三得利不断推出新产品,如2007年的三得利利趣,2014年的三得利沁柠水,以及2023年的三得利水漾力,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三得利的产品线,也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在市场方面,三得利通过在福建建设生产线,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更通过本地化生产,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与好感。

同时三得利还紧跟健康饮食的潮流,推出了一系列无糖茶饮料,迎合了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2020年,三得利在华的收入达到了20亿元人民币,即使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依然保持平稳,部分产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甚至超过了30%。

而在2021年,三得利的总营收更是达到了1145亿元,净利润高达1139.65亿元。

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强大竞争力,也体现了其在市场策略和产品创新上的卓越成就。

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并非偶然

三得利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消费者对健康饮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个大健康潮流的推动下,三得利将自己定位为健康饮品的引领者。

他们推出的低糖和无糖系列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更是在市场上掀起了一场无糖茶的革命。

据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3年无糖茶的体量实现了翻倍增长,这一增速远超饮料行业的平均水平,三得利无疑成为了这场变革的重要推手。

而三得利的成功,更在于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他们在产品包装和市场定位上,大力强调“中华属性”,让消费者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

从电视广告到文化活动,三得利无处不在地展示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融合。

无论是茶叶的选用,还是戏曲、相声等元素的运用,都让消费者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款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验。

三得利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和本土化策略,也体现了其深耕细作的决心。

他们在各大城市开设品牌形象店,通过赞助电视节目、体育赛事,与当地知名人士和网红的合作,不断提升品牌曝光度和影响力。

这些举措不仅让三得利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更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追捧。

品牌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三得利始终保持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快速响应。他们不仅关注产品创新,更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记得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三得利迅速调整战略,发力电商和家庭饮品领域,让我们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美酒的陪伴。

他们在直播里教我们怎么在家调酒,用威士忌做鸡尾酒,这些贴心的小妙招,拉近了我们和品牌的距离。

正如三得利集团数字化推进本部副部长陈翊所言,数字化帮助业务层面提升了成功的几率,让三得利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中,三得利的成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品牌国界的模糊化。

他们巧妙地运用本土化策略,强调产品的“中华属性”,让我们这些消费者,有时候甚至会忘了这是一款来自日本的产品,而把它当作是自家人的佳作。

出海并不容易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我国另一个出海的商品,那就是中国摩托车。

中国摩托车品牌和三得利饮料的故事,就像两股截然不同的潮流,给我们展示了企业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或是遭遇暗礁。

想当年,中国摩托车品牌以价格利剑横扫东南亚市场,那气势,简直就是市场的霸主。

在90年代末,中国摩托车企业以惊人的价格优势,在东南亚市场上刮起了一阵"中国风"。

当一台日本品牌的摩托车还标价2000美元时,中国摩托车却以一半甚至更低的价格横空出世,这无疑给东南亚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以越南为例,1999年,20多个中国摩托车品牌浩浩荡荡地进入市场,以700-800美元的亲民价格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心。

在那个时期,中国摩托车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0%,几乎将日系品牌逼到了市场的边缘!

但好景不长,中国摩托车品牌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价格战的硝烟弥漫,甚至背离了成本,违背了市场规律。

研究机构KrAsia指出,在越南市场,中国品牌价格战的高峰期,一台摩托车的均价每个月都要下跌70美元!

价格的暴跌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中国摩托车的返修率高,小故障频发,油耗效率也不如日本摩托车。

更有些企业在越南搞起了"一锤子买卖",以超低价倾销滞销产品,卖掉库存后就撤离,完全不顾售后服务。

虽然这只是个别企业的行为,但却在海外市场败坏了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

与此同时,日系品牌如本田和雅马哈,却通过推出低价产品和灵活的贷款购买方案,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当日系品牌开始以稍低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时,中国摩托车在当地的优势就几乎丧失殆尽了。

到了2016年,国产摩托在越南市场的份额连5%都没有了,九成以上的市场,还是日系品牌的天下。多么痛的领悟!此处想起了那谁的歌声。

曾经的市场霸主,如今只剩下1%的份额,让人唏嘘不已。而日本品牌本田和雅马哈,却以质量和信誉,稳坐市场头把交椅,这反差,真是让人深思。

与此同时,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就像一股清流,它不仅深刻理解中国消费者的心,而且在产品和营销上不断创新,深耕本土化策略。

从1979年出口威士忌,到1984年进入啤酒市场,再到1995年推出乌龙茶,三得利的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稳健,那么精准。

这就像两面镜子,映照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败得失。

第一、品牌建设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没有品牌的支撑,再高的价格优势也只是昙花一现。

第二、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国际市场上,质量问题一旦被放大,就会迅速侵蚀消费者的信任,损害品牌形象。

第三,市场规划和长期战略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只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规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本土化策略和创新是企业国际化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尊重当地文化,不断创新产品和营销策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当然中国摩托车行业与三得利企业的成败得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以上几个方面。

实际上,这两个产品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这些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不同命运。

中国摩托车行业属于传统的制造业,其产品同质性强,竞争激烈,而三得利作为饮料行业的巨头,其产品具有更高的品牌附加值和消费者忠诚度。

摩托车行业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价格战的影响,而饮料行业则可以通过独特的口感、包装和营销策略来区分市场。

中国摩托车行业在90年代末的东南亚市场扩张,并未得到国内政策的充分支持和引导,相反,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和价格战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快速衰退。

而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则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和对外资企业的友好政策,为其深耕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者,中国摩托车行业在越南等地的失利,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例如,当地消费者对中国摩托车品牌的认知和接受度不高,品牌形象未能深入人心;

摩托车企业在售后服务、配件供应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未能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后,中国摩托车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失败,也与其缺乏长期的市场规划和战略布局有关。

许多企业过于依赖价格优势,忽视了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而成功的跨国企业,如三得利,苹果等公司往往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及时调整战略,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灵活的战略调整能力,以及持续的创新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所以,你认为接下来,我们的哪些企业可以在海外取得类似三得利的成功呢?

参考资料如下:

【1】2020酒企成绩单丨三得利2020在华收入20亿

0 阅读:0
生远谈历史

生远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