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4日,党十大顺利闭幕后,毛主席将外界眼中他的两位接班人请到了面前,问了他们一个问题:
“我死了以后,新中国会怎么样呢?”
毛主席为新中国操劳半生,1973年的他已经年过八旬,此前的多年劳累也使他的身体快要达到极限。毛主席隐隐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接近尾声。
毛主席对自己的生死看得很淡。但是,有一件事他怎么也放心不下:如今国际局势复杂,国内也存在许多可能对我国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要怎样才能破除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国家不再受到威胁呢?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新中国得以成立。在那之后,毛主席又带领共产党,全面建设新中国,一举将这个曾经的最落后国家变成在国际社会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不会再被任何人蔑视的国家。这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伟大创举,享有再多盛誉也不为过。
可以这么说:无论是毛主席还是新中国,都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大家都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毛主席离开了中国和中华人民,该怎么办。
但是没有人能够改变自然法则,生老病死对一切生命而言都是不可撼动的。
从大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做出了许多英明的重要决策,多到大家都对毛主席形成了依赖,几乎将所有那些胜利都视作了自然而然的。
如果要问史上最有智慧、最伟大的政治家是谁,许多人的心中所浮现出的第一个形象应该都会是毛主席。大家都相信,没有人能够取代他的位置。尽管有些人曾试图往他身上泼脏水、试图抹黑他的声誉,这些小人行径也没有对人民心中他的形象产生什么影响,更没有对新中国造成任何损害,这也是毛主席评价自身的能力和人格魅力换来的结果。
在毛主席向两位接班人问出这一问题的前一年,他的病情大大加重,之后便时常需要他人搀扶,于是毛主席变得极少出门,甚至长时间都只能待在卧室里。
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床上度过,由贴身护士时刻照顾着。
即使陷入这样的状态,毛主席也一刻没有放松过,时刻关注着国际局势,为国家的未来殚精竭虑。
尼克松就是在这一时期前来访华,这成了中美两国关系缓和的标志性事件。
在这之前,两国一直处于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虽然后来关系有所改善,美国却依然对中国抱持着满心的警惕和不信任,出于对中国后来居上、超越美国的担忧,之后美国的每一任总统的对华态度依然显得不甚友好。
有外患,也有内忧。
当时的中国国内,各种运动从未间断,这使得多数人民无心生产,许多势力都对毛主席的权力虎视眈眈。
毛主席对自己权力的来源再清楚不过:如果不是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没有人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所以,他更不能让人民被辜负。如果由一个无法驾驭这种权力的人接替他的位置,中国就有可能变得面目全非,苦难会降临到人民的身上。内忧外患之下,想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法就更加困难了。
而且,当时的国际社会正处于美苏两大强国的冷战局面。中美关系的密切,必然会引发苏方的深度思索。
实际上,早在10年前的20世纪60年代,中苏边境的争端就屡次发生,而到了10年后,这种冲突甚至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
更值得注意的是,苏方的行动越来越频繁,不仅一再针对边境问题发起挑衅,还多次大张旗鼓地举行军演——最重要的是,这些行动都是以中国为目标进行的。
对国际局势有着深刻理解的毛主席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全国军队都处于备战状态,神经紧绷,保持高度警戒,一警戒就又是十多年。
我们的军队那时已经称得上千锤百炼,有着毋庸置疑的战斗能力,对威胁毫不畏惧,毛主席也对这样的军队抱持十足的信心。然而,在经过华南和华中的数次阅兵以后,这份信心有了些许动摇。
1971年的8月,为了评估军队的战术训练和战斗思维,以确保军队对国家的忠诚和团结,毛主席开始视察华南和华中地区的军队。
在视察过程中,毛主席发现士兵们倾向于听从上级的命令,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
然而,中央发出的许多指令在地方执行时却变了样,执行力度需要加强,这让人深思。
经过这次视察,毛主席替换了部分军队的领导,内心开始酝酿着整改军队的想法。
国际局势仍然扑朔迷离,中苏边界又频繁发生冲突。有一天,毛主席在听取下属汇报时,眉头紧皱。
军队的整顿,已经刻不容缓!但是要开始整顿,需要一位优秀的军师,这个人选该如何确定呢?
毛主席深深陷入思考,他手中拿着邓小平从江西寄过来的书信。
邓小平此时已经在江西工作了三年,在中央缺乏人手的当下,将他调回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且邓小平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毛主席也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对他的赞赏。这封书信中字字真挚,一颗想要为党、为国效力的赤诚之心清晰可见,毛主席看了感动不已。
于是,很快地,邓小平便收到了一封信件:他的职位被恢复了。
让我们将思绪拉回到开头,毛主席将两位接班人请来谈心:其中一位是王洪文,另一位就是邓小平。
听到毛主席状似漫不经心地问道,自己死后中国会变成什么样时,王洪文满心惶恐,当即回答:我们一定会继续贯彻您的教导,跟随您的脚步,让新中国走向辉煌的未来。
这话当然没有问题,但显得有些空泛。
毛主席将目光移向邓小平。
只见邓小平神情坚定,一字一句地说:
“我认为,中国会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这话乍一听有些骇人听闻,但毛主席心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担忧?他打起精神,追问道:“那该怎么做呢?”
邓小平没有开口回答,只是拿起自己的茶杯,和毛主席的茶杯调换了一下。
毛主席见状笑了:“英雄所见略同。”
几天后,毛主席秘密召集11位军区司令员,召开了一场军委会议。
会议上,毛主席郑重其事地对11位司令员宣布了他和邓小平的决定:
将八大军区对调。而其余三个军区:昆明、新疆和成都,其司令员刚上任没多久,不予对调。
八位司令员得知他们负责的军区将要被两两对调,对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了然于胸,相视而笑。
如此,这八位司令员在短短的十天内顺利完成了职务交接,正式开始新的职责。毛主席和邓小平对他们有信心,相信他们会在新的岗位上,给军队带来新的活力。
数年之后,邓小平再提起这件事时,坦诚道:毛主席对于指挥军队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他坚决不允许任何指挥官擅自设立领地,形成自己的一方势力。
邓小平对毛主席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在这一方面,邓公同样精通。
若不是邓小平同志拥有这样高超的智慧,他又怎能接过毛主席的重任,带领人民和国家走向富强呢?
在他身上,我们不仅能观察到他的心思缜密,还有他对创新的无畏和执着。然而,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他无所畏惧地面对任何困难,即使跌倒也能爬起来,勇敢地迎接挑战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