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亲王被做成烧烤,太子被打死在厕所,怎么会这样?

云梦泽中的读书人 2023-03-26 13:23:53

公元304年正月27日,西晋王朝都城——洛阳西北边的金墉城。此时中原大地正处于正月时节,天气格外寒冷。傍晚时分,金庸城外的军营前升起了一堆巨大的篝火,也围起了一大队士兵。

就当大家以为这是将军体恤士兵,让他们烤火取暖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人被五花大绑地押出来。接下来他被直接架到了这堆篝火上烤了起来。滋滋的肌肉灼烧声让这个男人痛不欲生,他嘴里一直在大叫。围起来的士兵听不清楚他说什么,但是看到如此残忍的场景,让见惯杀戮场景的士兵都潸然泪下。

这个被烧的人不是别人,他是西晋王室的亲王——长沙王司马乂。他的身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六个孩子。这一年,他才二十八岁。

这就是西晋八王之乱的一幕场景,但是对于整场乱局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那这八王之乱到底是怎样?

第一段:皇后贾南风乱政,诛杀辅国大臣和两大藩王

公元265年,曹魏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正式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这样晋朝正式建立。

就在西晋建立初期,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晋武帝司马炎吸取曹魏政权快灭亡的经验,大肆分封诸王。

而最初分封的藩王有27位。这27位的名单如下列表:

而这列表中,加粗体黑字的就是这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很快这个藩王的名单呈指数级增长,三年的时间西晋藩王的名单数量达到了148位。

晋武帝司马炎托孤。其实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一切都比较平静,后来的乱象大家属实都没有预料到。一切直到司马炎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开始。

公元289年,55岁的司马炎在撒手人寰,留下了自己傻傻的儿子司马衷和凶悍的儿媳妇贾南风,以及他十分看好的皇太孙司马遹。

同时按照他的遗愿安排了辅国大臣:国舅爷杨家三兄弟(杨骏、杨济、杨珧)和自己的叔叔扶风王司马亮。

杨氏三兄弟位列三公,加上杨皇后组成了杨氏集团。

本来这样的安排其实还算不错,毕竟一直以来帝王托孤的模式,就是自己的肱骨大臣+亲属大臣。

外戚杨氏集团覆灭。事与愿违的是身为太尉的杨骏自作主张,篡改诏书独自掌握大权,把原本安排的另一位托孤大臣司马亮排挤出权力核心。这种做法加上掌权之后的嚣张跋扈,让司马家的藩王极度不爽,同时皇后贾南风也对处处维护自己的婆婆杨皇后也恨得牙痒痒。

这样看似风光无限的杨氏集团出现危机。公元291年三月,贾南风和楚王司马玮用仅仅400人的军队诛杀了杨骏及其兄弟,而他的弟弟杨珧死的时候脑袋被直接用刀砍成了碎片。

同时清除了朝中杨氏集团的势力(包括杨皇后一家),这场政变最后杀掉3000多人。皇帝的母亲杨太后废为庶人之后活活饿死,而且从太庙中剔除出去。之后又把杨太后的母亲庞氏一并诛杀。

之后被排挤出权力核心的司马亮被推上了权力顶峰。权力让人蒙蔽双眼,身为太宰的司马亮更加嚣张。

但是仅仅过去三个月之后,皇后贾南风和楚王司马玮再次故技重施,他们把太宰司马亮弄死,死的时候还把他的脸都弄地稀巴烂,一点颜面都没留。皇后贾南风在洛阳架起了一座屠王机器。

就在一瞬间,贾南风用计除掉了自己的合作伙伴楚王司马玮。张华说他没有诏书就杀了朝廷封王,大家一听都蜂拥而散。其实他死的时候还拿出了诏书,但是大家才不会听。那年司马玮才21岁。

第二段:处死贾南风之后,藩王之间的权力杀戮

8年的“和平期”之后,洛阳的那架屠王机器再次启动。

贾氏集团覆灭。公元300年,骄奢淫逸的皇后贾南风把屠刀伸向了太子司马遹一家。包括太子的母亲谢妃和他的三个儿子。司马遹自己都是被人用捣药的杵打死在厕所。

如此残忍做法,让司马家族的藩王极度不满。特别是最有威望的司马肜和司马伦。他们让齐王司马囧带100人军队直接抓捕了贾南风,同时还有她身后的贾氏集团都被从朝中清除。

贾南风最后被赐喝黄金屑酒死掉,而他的妹妹贾午在刑场被活活打死。

司马伦篡位乱政被杀。之后司马伦自封相国,司马肜为太宰。这时淮南王司马允(晋武帝和李夫人之子)起兵,双方在洛阳大战,最后司马允失败后,和他两个儿子一起3000人左右被杀。

继位不到三个月,藩王齐王司马囧联合长沙王司马乂、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一起,组成20万联军讨伐司马伦。

意外的是这场战争还在进行中,朝中淮陵王司马漼和左卫将军王舆带领700人“偷家”,直接把司马伦一党剿灭。

司马囧被杀。而司马囧作为联军主帅,迎回了晋惠帝,同时自己成为朝廷大司马。而河间王司马颙为朝廷太尉,司马肜为太宰司徒,司马颖为大将军。四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302年,太尉司马肜病死,权力结构开始崩塌。其他两王诬陷齐王司马囧觊觎帝位,于是联合范阳王司马婋、新野王司马欣和长沙王司马乂起兵,剿灭齐王及其家族和势力。这一次倒在屠刀之下的人多达2000人之多。

而上一次起兵没有捞到好处的司马乂被封为朝廷太尉。权力野心的膨胀,让他与自己曾经战友司马颖拔刀相向。这一次双方多达30万的军队在洛阳打成一片。甚至到了给太监和宫女发兵器的地步,朝廷一品以下官员和13三岁以上男子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

最后太尉司马乂失败被杀,这就是开头的那一幕。

之后司马颖成为朝廷的丞相,这位爱兵如子(他爱自己的士兵,曾经为黄桥8000枯骨修坟墓,之后又是河内14000人的埋葬。)的藩王相信铁血政策,谁不服就杀谁。

司马颖被处死。奇怪的是司马颖身居朝廷丞相,他却待在邺城,一座与洛阳相隔黄河约250公里的军事重镇。所以朝廷里的东海王司马越带10万人讨伐司马颖,最后兵败荡阴。司马越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

现在洛阳至邺城的距离

这次战争中皇帝都被射中三箭,只不过没有伤及要害,颜面尽失。司马颖战争胜利之后,为了避开王浚和东赢公腾的十万人的兵力回到洛阳。然而在路上皇帝坐的是人力板车,他坐的是天子銮仪。

周边身后伺候的人都没有,因为走散了,连吃的东西都很难找。最后是找自己的手下借了点钱,好不容易才回到京城。伺候的下人把夹生的米饭端到皇帝前面,连个菜都没有,只能啃着几瓣大蒜、拌点盐,才吃下去。

实在是太饿了,没办法。自己去拜见司马懿祖先的时候,连个鞋都没有,最后还是借下人的鞋。

可是曾经部下张方这一次不再给司马颖面子,直接把皇帝掳到了长安,洛阳被洗劫一空。可是到了济河的时候,张方带兵过来接皇帝,皇帝弯腰感谢自己臣子。

之后在太宰司马颙的唆使下,司马颖被朝廷明正典刑。

司马越杀回长安。而在荡阴兵败的司马越再次起兵,消灭了长安张方的军队,把晋惠帝迎回了洛阳,同时处死了司马颙。

而在这场长安的浩劫中,我们看了鲜卑和乌桓骑兵在长安的屠杀,日月无光。

就这样历时14年的八王之乱正式结束,但这个国家早已满目疮痍、四分五裂,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

十一年后,也就是在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渊攻破长安,西晋王室仓皇出逃,西晋正式灭亡。同时中华民族至暗时刻——五胡乱华正式拉开了序幕。

那八王之乱为什会爆发?难道真是一个傻皇帝造成的吗?其实不然。

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分析

首先就是分封不彻底。汉代虽然爆发了七王之乱,但是汉朝的分封让汉朝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晋朝的分封其实有两大问题。

第一就是分封的诸王可以不就藩,他们在朝廷有着自己的官职,甚至掌握着朝廷和地方重要的实权,这在汉朝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汉朝甚至特别忌讳藩王之间的往来,藩王和朝廷大臣之间的往来。汉景帝时的晁错、汉武帝时张汤和主父偃,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晋武帝没有吸取这一教训,其实也不怪他,毕竟没人给他提个醒。

第二是朝廷在公元280年下诏取缔了实行400年的州郡兵制,但却让用法律形式确定了藩王建立军队的合法性。

这个建议是杨氏集团的杨珧上书晋武帝得以实行。

按照《晋书》的记载,当时这些被封王的王族,有大国(五千户以上)、小国(五千户以下),他们有自己的常备军。其中大国三军5000人,次国三军4000人,小国可保持军队最低1000人。

这种此消彼长的做法导致地方军事力量的空虚,特别是王朝版图边疆地区。没有军队,州郡连盗匪都无法剿灭,更别说是要抵抗周边少数民族军事力量的入侵。

大家不要小看这几千人,八王之乱中很多宫廷政变的场面,我们看到只需要几百人。更何况这只是常备军,一旦有需要,他们不就随时可以以此为根基招募更多的军队。

正因为分封不彻底,导致藩王的实力不断被放大,最后西晋皇权根本无法制约藩王的权力,也无法与之抗衡。

第二就是晋朝在面对乱局时人才匮乏。这一点其实最要命。就拿汉朝来说,当初七王之乱的时候,汉景帝知人善任,平定这场叛乱的军事人才周亚夫、郦寄、灌婴,还有文官方面的袁昂、晁错的纵横捭阖。

晋朝就没有这么幸运。晋朝统一天下的军事人才羊祜和杜预,可惜他们都在晋武帝一朝就早早的离开人世。特别是那个文武全才的杜预,有“杜武库”之称。杜预在灭吴之后的第二年就死了。

曾经平定西羌叛乱的文鸳死在了杨氏集团覆灭中,能文能武的周处被司马肜设计陷害被敌人围困杀死。平定氐族叛乱的左将军孟观站在了司马伦一边最后被朝廷斩首。

平定西凉树机能叛乱的司马都尉马隆,以3500人的兵力战胜超过30000人的西羌,最后官至西平太守、东羌校尉,死在任上。

而在文官方面,除了司空张华和卫巏稍有政治才华和战略眼光,其他都没办法看。其中一个重要例证就是当年杜预提出伐吴统一天下的时候,整个朝廷除了晋武帝和提出者羊祜之外,只有一人赞成,那就是司空张华。

还有就是卫巏,他用计策让力微可汗的诸子相互自残,让乌桓和鲜卑的势力大大消减,幽州和并州边患暂时得到缓解。

他们两个人的结局,都是死在了这场乱局中。

晋武帝一朝,贾充、太子太傅荀顗、侍中荀勖、校尉冯紞组成了朝廷四奸臣。他们除了能搞争权夺利的党争,其他一无是处。贾充极力反对伐吴,甚至还上书让晋武帝腰斩支持伐吴的司空张华。

正因为这些文武人才的的缺乏,导致朝廷发生内乱的时候,无人能力挽狂澜。

第三就是司马家诸藩王和外戚平庸无能。用一句话说,内战王者,对外青铜。在朝局中,拥有权力和地位让他们可以肆意妄为。但是面对外部的敌人,他们不会给你机会,也不会畏惧你的权力。

公元270年,雍凉地区西羌树机能叛乱,晋武帝派自己扶风王司马亮去平叛,这位在内战中的王者面对外敌怂成鸟样,结果就是一再贻误战机,跟他配合的将军周处和刘旂,一个被敌人杀死,一个被朝廷斩首。

其中还包括朝廷奸臣之一的贾充。当他知道晋武帝打算让他去平叛的时候,他害怕的要死。最后是在自己的狐朋狗党的支持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太子之后才得以幸免。

当然包括杨氏集团领头人辅国大臣杨骏。毫无政治头脑,他在晋武帝的葬礼上,公开蔑视司马家的藩王,甚至不让很多藩王参加葬礼。这种自绝于王室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

而且还是怂包。当时面对皇后势力的发难,他的谋臣建议他带领皇太子一起诛灭乱党。但是他跟曹爽一个样,关键时候就拉稀,害怕的要死。结果自己被杀死在马棚里。

第四个原因,晋朝的傻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晋书》中很多次记载,不管是皇后贾南风和藩王行动,都是用“矫诏”这个词语。

其实在我看来,什么矫诏?其实就是玩弄天子的权力为自己所用,“傻皇帝”根本没有是非判断能力,也不具备任何政治意识。所有人的行动都是打着皇帝的旗号,但是都是为了一己私欲。

为什么司马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傻子,为什么还要坚持立为太子?

原因就是立嫡立长的儒家传统,这也是保证权力顺利交接最有效和最合法的方式。这一传统在任何朝代,大家都不敢随便忽视。

当然明知道自己的长子是傻子还要立为皇帝?司马炎傻吗?不,他才不傻,他作为政治家的政治敏度极高。最初司马炎也有过这样的担忧,甚至想废除太子之位。可是最终没有废掉太子是因为皇太孙司马遹。

这一点从他的封号可以看出。司马遹的封号是广陵王,而当时有司天监告诉司马炎,广陵地区有帝王气。司马炎为了保证自己的皇太孙顺利继承帝位,也顺应天时,把自己的孙子封到了广陵。

不仅如此,他在这位皇太孙身上看到了自己祖父司马懿的身影。

《晋书 传二十三》: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

为了保护这个皇太孙,还把我司马柬、司马玮、司马允分封在广陵周边来保护他。而且给他豪华配置:太师何劭、少师裴楷、太傅王戎、少傅张华、太保杨济、少保和山乔。

这一做法在后来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事与愿违,无奈贾南风的政治手段,不得不承认确实高明。所以司马遹的下场让人唏嘘不已。

一切的一切导向一个结果——毁灭。如果晋惠帝不傻,如果他没娶贾南风而是另外的女子,如果·····!只可惜没有如果,历史也不容假设。

写在最后

特别灰色幽默的事情,晋惠帝死后的陵墓有个霸气的名字:太阳陵。《晋书 志》讲:日为太阳,人君之像也。也许这是后来者对晋惠帝的讽刺或者说是期望吧!毕竟太阳高高在上,它什么都不做,却影响着万物生长,主宰天地之间的命运。

当时人期望晋惠帝能够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去主宰晋朝的命运,做一个合格的君王。但是他的一生就是像一个傻子,坐在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他什么都没做,看着台下一出出闹剧的出场和闭幕。

那一场场看似师出有名却师出无名的闹剧,把一个新兴的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0 阅读:79
云梦泽中的读书人

云梦泽中的读书人

痴迷于神话,分享神话传说故事的大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