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批完“孔乙己不脱长杉”和“大学生扎堆上香”。
官媒笔锋一转,开始夸起了一种很新的职业“全职儿女”:
爸爸退休金8000元,妈妈6000,奶奶4000,爷爷5000。
她们每个人都分了一半给我,已经保持半年多了。
就这样,仅仅呆在家里一个月就有一万多的工资。
另外,似乎也解决养老服务问题和就业问题,年轻人不再是职场大冤种,父母也不是空巢老人。
还比找保姆放心,看起来就是一箭三雕的好职业。
甚至,还可以从工资拿出3000 元专门请人做饭。
更为犀利的是,这个“全职儿女”似乎还具有“继承性”。
如果你拿这一万块,自己交养老社保,等你老了,你也有很多养老金,也能给孩子发钱。
好家伙,这样一个家族都不用干活。
于是,便有这样的标题《“全职儿女”不是啃老,别对年轻人择业有偏见》。
接着,用一种见过大世面的语气给带有“偏见”的人科普:
“全职儿女的“雇主”是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而已,这自然无需大惊小怪。
不过,此文一出众说纷纭,同时也惊醒不少梦中人:
原来对于有些家庭来说,一个孩子四个老人居然是福利而不是压力啊,可我只能去做他们的避风港……
要是他家里没有退休金,就要反过来了,每个月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个人打几百块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孝顺父母、照顾父母,成了一种“工作”了。
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凡尔赛”越来越大张旗鼓。
这不就是很早之前的“六个钱包”理论吗?
只不过,一些人的钱包是鼓鼓的,而另一些人要反哺干瘪瘪的钱包。
02
看完风轻云淡的“全职儿女”后,很多人不但没有丝毫的轻松感,反而更焦虑了。
对于经济尚可的家庭来说:添一双筷子,吃不穷老子。
像这位网友,六个钱包鼓鼓的,大学毕业一点不焦虑,安心考公。
考不上也没关系,回家陪伴,毕竟以后即使没工作,还能当包租婆收租。
所以,她可以轻松的说一句:我们陪好家里人就好啦,大家都开心,多好呀。
还有条件好的父母,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有些父母不帮衬下孩子,不能理解孩子的不容易。
可是,想当全职儿女,真的那么容易吗?
像这位银发老奶奶,大晚上的还在摆摊。
摆放得整整齐齐的饮料,与她佝偻的背形成鲜明的对比。
她们的孩子,可当不了全职儿女。
对于经济一般的家庭,“全职儿女”是奢望,“候鸟儿女”才是多数人的真实写真。
每年只有在国庆或者春节,才能和父母团聚。
一年内在一起的日子,一般都超不过一个月。
大多数年轻人面临的是这样的困境:
小时候,父母将孩子丢在家里,成为留守儿童。
而长大后,孩子奔波于工作的KPI,没时间回家照顾,父母又成为孤寡老人。
纪录片《村小的孩子》中穿插的一段,记者问村里留守儿童们被问长大后想干什么?
他们的答案都是出去打工,因为打工有钱。”
正如网上流传的那句梗:“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了家,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才是多数人的生活。
“全职儿女”听着好像在工作似的。
但这种职业方式适用于家庭条件尚可、父母需要陪伴、子女乖巧孝顺的家庭关系,缺一不可。
条件相当苛刻,和出生有关,与努力无关。
03、
我并不反对“全职子女”,甚至那是不少人非常羡慕、非常向往的一种状态。
可悲的是,生活中有多少人想当“全职子女”而不得,生活的重压迫使他只能不断向前。
很多人在家里备考一个月,就会因同龄人的攀比,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辞职在家里呆两个月,就会因父母的唠叨、对象的埋怨、孩子的哭闹而感到焦虑窒息;
失业在家待半年,见人就躲见光就头疼,或者烟酒不离手,一点他就着,成了没脸没皮的破罐子。
舍不得积累起来的经验,又没有试错的勇气和休息的底气。
只得苟延残喘纠结妥协,一边破口大骂,一边又笑脸相迎。
《植物大战僵尸》游戏中流传着这样一张图,两边是人畜无害的向日葵,但巨人僵尸偏偏走了一条充满地刺的路。
高赞评论一语道破扎心的现实:旁边路挺好的,可我一出生,就只能走这条路。
走在这条路的你,必须时刻不停地在外奔波,才能让躁动压抑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和麻木;
必须假装见缝插针地非常努力,才能显得自己是个上进勤勉、有希望的正常人;
必须累到生无可恋,才能堵住老板的质疑、同事的推脱、对象的盘问、父母的牢骚。
在人生每一个十字路口,无人指南,无人参谋。
你的成功无人分享,没有人在你颓废时带你走出来。
也没有人教给你很多道理,教你如何规避失败,你所有的选择都是跌跌撞撞。
不知道正确的方向,不知道怎样发展人生,不知道怎么获得向上的力。
所有的结果好坏都是自己懵懂着、不断碰壁着,然后接着毫无方向的往前走着、跑着所换来的。
没有那个人从小告诉你每件事该怎么做。
你不懂人情事故,不懂世间险恶,不懂怎样爱人。
你的成熟与别的孩子相比,不是随着长大慢慢变化来的,而是用痛苦和眼泪换来的。
如果条件可以,试问,谁不想坐在家里孝敬父母、陪伴伴侣、照顾儿女?
很多人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的家,一辈子辛苦奔波打拼,忍受着和家人的分离。
也只是为了每年能享受几天这样的时光而已。
这样的生活让人羡慕不及,不应该被世俗裹挟歪曲为“职业”。
04、
某乎有个提问:什么叫人生顶级享受?
在近7000条中,有一个极为质朴的回答获得了高赞。
我从上海回到家没有通知父母,提着行李走到家门口,远远的喊了一声爸妈。
母亲兴奋的挥手回应,父亲故作镇静之下也难掩开心。
我接过妈妈手中的木叉子,和父亲一人一边把玉米秸挑进破旧的农用三轮车里。
母亲在玉米秸里栾了一遍又一遍,看看有没有落下的玉米棒子。
父亲戴着草帽,母亲顶着毛巾,他们满脸的灰尘,鼻头沁出细密的汗珠。
我不再忍心他们多干一点,便抢着把余下的活都包了圆。
把玉米秸满满的装满车,父亲甩过来的麻绳紧紧的绑好车。
父亲开车,母亲坐在副驾驶,我躺在装满玉米秸的车斗里,仰面看着在城市里不曾见过的蓝天。
晚上吃饭的时候,母亲做了我最爱吃的饭菜,没有大鱼大肉,只是农家小菜。
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是家的味道,只一口便冲击到味蕾,食欲大开,万千佳肴比之不得。
我呼噜噜风云残卷,母亲笑眯眯喜逐颜开。饭罢,家长里短,再也不觉得无趣吵闹。
父母在,犹未老。看流水潺潺,闻田野土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清晨炊烟袅袅,傍晚鸟叫虫鸣。
所谓顶级享受概莫出其右矣。
是啊,父母在,尤未老,羡煞很多人。
像梦一样美好,又真实得触手可及。
很多人都会共鸣了,心里都会泛起那种舒服的感觉,内啡肽的味道
场景或许不同,但大家感受是一样的。
其实,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家人和和睦睦,一直在一起。
不用为了钱疲于奔命,父慈子孝,母恩儿报。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生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