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塘口清淤时机,淤泥检测指标解读,微生物制剂使用法,底质改良见成效
大闸蟹,那可是水产养殖界的明星。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它可有不少特点呢。这大闸蟹青背,蟹壳呈青灰色,平滑而有光泽;白肚,肚皮洁白无黑斑;黄毛,蟹腿的毛长而呈黄色,根根挺拔;金爪,蟹爪金黄,坚实有力,放在玻璃上能八足挺立。大闸蟹在市场上价值可不小,它肉质鲜美,蟹膏、蟹黄饱满,在秋季那可是餐桌上的抢手货。据统计,在一些大的海鲜市场,大闸蟹旺季的时候日交易量能达到数吨,价格也是根据规格不同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一斤不等。
但是在大闸蟹养殖过程中,可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风光无限,存在着不少痛点。比如说,塘口底质不好就容易引发各种问题。我就听说过江苏阳澄湖附近一个养殖户老李的故事。老李在那片有着多年大闸蟹养殖历史的湖区边有自己的养殖塘。以前啊,他的塘口里的蟹长得还算不错,可是到了养殖后期,就发现蟹的活力不行了,有时候还会看到一些蟹在水面上瞎爬,上岸不回水。而且蟹的品质也有所下降,蟹黄没有以前饱满了。老李一开始也很疑惑,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塘口的底质出问题了。
在大闸蟹养殖中,塘口清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啥时候是清淤的好时机呢?一般来说,如果是在一个养殖周期结束之后,就要考虑清淤了。比如说,对于一年的养殖周期,在蟹收获完,比如说11月中下旬到12月上旬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着手清淤了。但如果是多年的老塘口,可能2 - 3年就得彻底清淤一次。
说到清淤,咱就得知道啥时候该清淤,啥时候不用着急。这就涉及到淤泥检测指标了。淤泥检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淤泥的厚度,一般来说,在淡水大闸蟹养殖塘,淤泥厚度控制在10 - 15厘米比较合适。要是超过20厘米,就容易滋生大量有害细菌和寄生虫。像在南方江苏、浙江这些水域,因为降水多,水流较缓,淤泥积累可能会快一点,要更频繁地关注淤泥厚度。而在北方的辽宁等地区,水流相对好一些,淤泥积累可能会慢一点,但也不能忽视。
淤泥的酸碱度也很关键。大闸蟹适宜在中性到微碱性的环境中生长,淤泥的pH值在7.5 - 8.5这个范围内比较好。如果pH值过低,就是酸性过强,会影响大闸蟹的生长和脱壳。我同事之前在湖北的一个大闸蟹养殖户那里得知,他家的塘口淤泥检测出来pH值才6.8,因为那一带土壤偏酸性,所以蟹的生长就有些迟缓。后来他用了石灰对塘口进行了改良。
还有就是淤泥中的有机物含量。有机物含量过高,会导致水质恶化。正常的有机质含量大概在3% - 5%。如果在南方的湿热地区,像广东的一些池塘,温度高,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速度快,可能有机物含量要控制在3%左右;而在北方的干冷地区,分解慢一些,可以适当放宽到4%左右。老李之前塘口里的水就浑浊不堪,水质检测发现就是淤泥里有机物太多了。
那怎么改良底质呢?微生物制剂就是个很好的办法。像芽孢杆菌,这可是个好东西。芽孢杆菌可以在水底生长繁殖,它能够分解塘底淤泥中的有机物,把它转化成可以被大闸蟹利用的营养物质,比如氮、磷等。还有硝化细菌也很重要,它能将塘水中过多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降低氨氮对大闸蟹的毒性。
比如说,山东有一个养殖场赵老板,他家的养殖场比较大,以前塘底的情况不好,大闸蟹老是发病。后来他在技术人员的建议下,使用了芽孢杆菌。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担心会不会影响大闸蟹的生长呢。结果在使用芽孢杆菌后的30天左右,他发现塘水变清澈了一些,大闸蟹的活动也比以前活跃了。到了2个月的时候,蟹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蟹壳也更加坚硬了。
再说说水葫芦、狐尾藻、金鱼藻、苦草这些水生植物。它们在水产养殖里就像一个个小卫士。水葫芦繁殖能力强,在北方一些池塘里,如果在池塘边种植少量水葫芦,可以起到一定的遮荫作用。但是它繁殖太快的时候也会带来麻烦。狐尾藻是一种挺水植物,在南方的湖泊、池塘里比较常见,它能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净化水质。它和金鱼藻就很不一样,金鱼藻是沉水植物,适合在养蟹的深水区种植,它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能增加水里的溶解氧。苦草呢,在南方的水体里长得茂盛,它的叶子细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净化水质,和大闸蟹养殖相得益彰。
我有个网友跟我分享过他在云南一个水塘养殖大闸蟹的经历。他在水塘里种了大量的狐尾藻,同时配合使用微生物制剂。他说一开始他也不确定这样做好不好,毕竟云南那边的水质和土壤条件和江浙沪地区有些不同。但是他发现,这样做之后,水塘的底质一直保持得不错,蟹的品质也还不错。
还有一些水生植物的对比也很有趣。比如聚草和水葫芦,聚草是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它的根系比较发达,能很好地固定底泥,而且它能在较低温度下生长,这在北方的干冷环境下就比较有优势。而水葫芦虽然在南方繁殖迅速,但是在北方如果没有合适的管理,冬季可能会大量死亡,还可能会堵塞河道或者排水口。
再回到大闸蟹塘口的底质改良。如果是在新开的蟹塘,也要注意底质的处理。比如说在安徽的新挖蟹塘,在放苗之前,要先把塘底的杂物清理干净,然后再施加一些有机肥,把塘底的泥质改善一下。这个有机肥可不是随便乱施的,要根据塘底的实际情况来定。如果塘底比较贫瘠,就多施一点,如果本身底质还不错,就少施一点。
在清淤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只清淤不改良。不能把淤泥都清走了就不管不顾了。就像福建有的养殖户,清淤后就放任不管了,结果过不了多久,底质又变得不好了。正确的做法是在清淤后,使用微生物制剂持续改良底质,定期检测淤泥的各种指标。
而且不同的养殖模式底质的关注点也不一样。如果是散养型的,塘口可能面积比较大,管理起来没那么细致,但也不能忽视底质问题。比如说在一些农村的小散养户,可能就简单清淤一两次,然后就一直养殖,这样蟹的品质和产量都难以保证。而规模化的养殖场,就必须要有科学的底质管理方案,定期清淤、使用微生物制剂、检测淤泥指标等等。
大闸蟹塘口底质的改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时间、地域、养殖规模、水生植物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合适的底质改良方案。像在浙江的一些沿海地区的蟹塘,因为受潮水的影响,盐度会有变化,清淤和底质改良的时间和方法可能又要和内陆地区有所不同。
那我想问问大家,如果在冬季清淤会不会比夏季清淤更好呢?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