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次上演了“朝令夕改”的戏码,这一次,主角依旧是特朗普。日前,美国邮政突然宣布,暂停接收来自中国和香港的入境包裹。然而,仅仅几个小时后,这一禁令又被莫名其妙地撤销,美方甚至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不仅让外界哑然,也让美国企业措手不及。为什么特朗普政府会如此反复横跳?
一方面,这背后折射出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混乱和焦虑。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商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入美国市场,这其中,得益于美国实行的“最低限度豁免”政策,即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包裹可免征关税。
然而,特朗普政府对这一政策早已不满,因为美国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中国企业做大做强,而美国政府却没有从中攫取更多利益,这显然与“商人总统”的算盘不符。因此,美国早前就计划取消这一免税政策,试图增加进口商品的税收。
但问题是,美国政府显然低估了这一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许多中国电商早已在美国建立了仓储和物流体系,绕开了免税额度的限制。因此,即便美方收紧政策,也无法真正遏制中国企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短短数小时内的禁令撤销,也说明特朗普政府在实际操作中遭遇了巨大的阻力。
美国国内电商、零售商乃至消费者群体显然不愿意为特朗普的对华施压政策买单。一旦包裹禁令实施,大量依赖中国商品的美国企业将面临供应链断裂,成本激增,而普通消费者也将失去物美价廉的商品,最终影响的还是美国本土经济。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似乎也在试探中国的态度。然而,中国方面的回应十分冷静,并未表现出丝毫妥协的迹象。事实上,中国电商行业的国际化布局已经相当成熟,不再依赖美国的单方面政策施舍。
美方取消免税额度,看似给中国企业制造了难题,实则影响更大的是美国自身的消费市场。这场贸易战中,美国想要靠极限施压让中国让步的策略,已经彻底失灵。
这一事件再次证明,特朗普政府在处理中美贸易问题时,仍然是商人的思维方式——先发难施压,再看对方反应,然后再调整策略。但这套“生意经”在国际政治层面早已行不通。贸易战打到现在,美国不仅没能迫使中国低头,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混乱,信誉受损,盟友离心,国内市场动荡。这一连串的“乱出牌”操作,暴露出的是美国政府的无计可施。
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面对美国的种种试探和挑衅,中国的态度愈发坚定——必须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而不是被动接受美方的单方面施压。特朗普政府一再低估中国的应对能力,却一再被现实狠狠打脸。
这场闹剧的背后,反映的不只是特朗普政府的急功近利,更是美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焦虑和无奈。毕竟,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而美国显然还未做好接受这个现实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