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曾高度评价毛泽东智慧:他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正史笔记 2022-08-22 16:19:22
揭开中日和平友好的帷幕

毛泽东善于从战略全局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同时又善于把握时机,及时做出战略决断。中日建交就是生动一例。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日本政府一直追随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对日本人民要求恢复日中邦交的强烈呼声置若罔闻。毛泽东和中国政府采取“以民逼官”的办法,逐步开拓与日本的民间外交,促进两国交往。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美国改变了原来实行的遏制中国的政策,迈出了改善美中关系的第一步。美国的举动,使日本人大吃一惊,惊呼美国人搞了“越顶外交”。

7月5日,田中角荣当选自民党总裁。田中表示:恢复日中邦交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尽快同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并把此作为首要任务。

周恩来与田中角荣握手

毛泽东联美遏苏“一条线、一大片”,自然不能少了日本这个亚洲重要国家,发展中日友好对中国的发展来说也是有益的。因此,在田中角荣表示了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愿望,并实际上同意中国提出的三原则的前提下,毛泽东迅速做出邀请田中角荣访华、与日本谈判建交的重大决策。

从田中首相提出访华要求到两国建交,只用了一个多月。中日两国邦交迅速实现正常化,与毛泽东从战略高度、从中日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密切相关。

后来,田中角荣曾就两国建交一事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智慧。他说:“日中复交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业并不是事务性地就能解决的。为了揭开日中永远和平的帷幕作出决断的,是八亿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我认为,这是为日本、为中国、也是为全人类作出的伟大决断。”

毛泽东洞察先机,及时而正确地抓住了时机,显示出了他的智慧和决断力。中日两国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不正常的状态,为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洲紧张局势、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论者以有力一击。

毛泽东

跟毛泽东学洞察先机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洞察先机,通俗地说就是能够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在我国古代,有个著名的暴君名叫商纣王。其实他原也不坏,还是个励精图治的帝王。只是因为时间长了,觉得百姓生活富裕,国家繁荣强盛,自己也应该把生活过得好一些。于是,商纣王的生活就越来越奢侈腐败。

当时,有个叫箕子的大臣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听消息。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用什么筷子?”侍从说:“用竹筷。”不久,侍从又告诉箕子:“纣王再也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听后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还会住简陋的房子吗?必然要盖楼堂阁馆啊。”侍从说:“大人分析的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新盖宫殿呢!”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果然没有多久,周武王伐周,推翻了商王朝统治。这就是告诉我们,有时候,细微的东西往往反映事物的发展本质,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忽视不得的。

连环画《纣王无道》

洞察先机的智慧之光,往往在战争时期更为光芒闪耀。战国时期,鲁国和齐国在长勺这个地方交战。战斗开始后,“(鲁)公将鼓之。(曹)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引用这一古代战例,提醒战争的指导者如何真正掌握和运用“时机”。虽然这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也没有更多的理性概括,却最实际、最生动地把这一兵法思想展现在我们面前。

毛泽东

在生活中,我们常说,有的人很幸运,因为他总能碰到许多机遇。其实上天是公平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耕耘”便是付出劳动,审视度势,洞察先机。小到日常琐事,大到国家大事,无不需要洞察先机,抓住机遇,使形势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洞察先机,离不开审时度势。审度“时”、“势”,是谋划之先,一切正确的战略、策略的制定,都与科学的对时局环境分析密切相关。但是从审度“时”、“势”,到战略、谋略的确定,还有一个当机立断的问题。否则,仅会分析时机、时局,而不善于利用机运、机遇,也将一事无成。

毛泽东

洞察先机需要有慧眼,而驾驭机运、利用机遇,则要靠刚毅果断的魄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在这方面,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充分体现了他敢于和善于驾驭历史机遇、英明果断的伟大革命胆略和灵活机动的斗争艺术。其突出表现:

第一,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战争中尤其如此。由于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诸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战争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势、时局、格局,或对我有利,或对我不利,甚至是危机。毛泽东最善于及时洞察、揭示已经变化的形势,以变应变,以变制变,因势利导。他强调:“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做到在不利的形势到来时,善于运用正确的策略,趋利避害,化险为夷,促进形势向有利于已的方向转化;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善于适时制定新的谋略,指导我军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当有利的形势出现时,善于抓住时机,发展大好形势。在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历史关头,毛泽东对历史事变善于审时度势在全部斗争的整个链条中紧紧抓住最重要的环节,并能够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

毛泽东

第二,把握时机,争取先机之利。着眼战争全局的长远发展。在战争中,有时会出现对全局发展有决定意义的时机,而且往往是双方都可以利用的时机。这种时机又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抓住了这一时机,就可以争取先机之利,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增大力量的砝码,失掉了这一时机,就会给战争的胜利增加重大困难。毛泽东在把握这种历史性机遇,争取先机之利上,同样表现了高超的智慧。这方面,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实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先敌一步控制东北,可称为范例。

毛泽东

第三,当机立断,适时与敌决战。战略决战,是敌我双方使用主力进行的决定战争胜负的作战。能否在对全局形势缜密分析的基础上,选准时机,适时决战,关系战争成败,是驾驭历史机遇的关键问题。因为,决战早了,条件不成熟,可能陷入被动,甚至使局势发生逆转;决战迟了,会给敌造成喘息的机会,增加以后作战的困难。毛泽东强调决战必须有把握,他亲自指挥的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就是在条件成熟、确有把握的时候,抓住大好时机,当机立断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

5 阅读:256
评论列表
  • 2022-09-09 10:31

    全世界都为他的风采折服。

正史笔记

简介:我们不创作历史,我们只是历史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