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的丝绸之路》:一茶一知己,一瓷一世界

楠熙看文学 2024-11-01 03:51:57

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 一茶一知己,一瓷一世界

《瓷的丝绸之路》 冯云龙 著 作家出版社

新书介绍

摸一下嘉峪关带着历史余温的瓷片,望一眼绽放在南海一号里的青花,那条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也是一条“陶瓷之路”,一条“瓷的丝绸之路”。

在这条路上,有痴迷于瓷的国王,有奔于王命的官吏,有视财如命的商贾,还有诗人、学子、僧侣及芸芸众生。他们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丝路的传奇。

“丝绸之路”成就了“业陶都会”的千年梦想,“瓷”的光环让“丝绸之路”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介绍

冯云龙,景德镇浮梁县人,历任浮梁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浮梁县史志档案局局长,编审。系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历史学会会员。主编有《浮梁县志》《中共浮梁地方史》《浮梁民间传说故事集》《丝路源典 水木浮梁》等书籍40余部,著有史论《高岭文化研究》、散文集《高岭路上》、长篇人物传记《台湾知府邓传安》。

文章试读

青瓷与茶,人类创造的两件多么伟大而神秘的作品!其伟大之处在于,从其诞生的那天起,不论是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抑或是兵荒马乱的艰难岁月,它们与人类(无论是皇室贵胄,还是黎民百姓)总是不离不弃,相伴左右。其神秘之处在于,它们的出生地——土与草的大家族,本就是自然界里的平凡之物,只是经过水与火的洗礼,在涅槃中得到重生!

青瓷与茶,不仅满足着人类衣食住行的物质欲望,而且还是人类文明思想的寄托,满足着人类的精神需求。平凡孕育着伟大,普通蕴藏着神秘。这大概就是它们的独特之处。制陶,一种奇妙的人类世界共生文化现象。古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水和土,这是大自然的赐予。人类对火的使用和控制,让陶器的出现成为可能。在反复认识、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人类便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这种技术。陶器在古代世界各个文明中心都是独立创造和发展的,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人制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初期。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刚刚过上定居生活的先民,在知道用火控火的同时就发明了制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江西万年的仙人洞人,他们采用捏塑与贴敷的技术,制出层次分明的陶器,成为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浮梁县的水家车村、沽演村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带有绳纹的硬陶表明,浮梁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制陶技术。

瓷器则不同,它虽是由陶器演化而来的,但二者有质的不同。它除了必须具有制陶的水、土、火三个必要条件外,还必须满足另外几个条件,如瓷土、釉土和1200℃以上的高温。然而这三个条件不是一般地方所具备的。大量的考古资料显示,在离景德镇东边四百多公里的浙江上虞等地,就先后发现过瓷窑遗址;在豫、皖、湘、鄂等地东汉晚期的墓葬里,以及江苏高邮的邵家沟,也曾出土过瓷器制品;当然在江西考证出来的实物瓷器则更多。

所谓青瓷,其实是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可谓是瓷器的鼻祖。青瓷色泽虽不炫目富丽,但釉色清澈本真,显示出生命的原色。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中焙烧所致。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斑斓而著称于世,是中国陶瓷工艺中的珍品。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才有了重大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开始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青瓷的历史不仅是跨越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其温婉静谧、含蓄敦厚的特质,也始终影响着中国人对人性深处率真、美好的追求,体现并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器道并重”的品格与境界。青瓷在其早期的制作中就与儒、释、道等文化完美结合,共同创造了早期青瓷文化的艺术特色,并且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和变迁,逐步演变和固定成为特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流传至今。

0 阅读:0

楠熙看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