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旅顺的一对老夫妻,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癌症治病的费用让他们陷入了困境。
他们唯一的女儿曹茜已经失联了17年,老两口心心念念,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知道她的消息。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会让一个孩子在长大后不再孝顺呢?
女儿失联17年,老夫妻的心愿2020年,这对老夫妻终于鼓起勇气,向媒体求助。
他们希望可以找回失散多年的女儿曹茜。
老人回忆起女儿小时候,曹茜一直是一个非常乖巧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是街坊邻居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好景不长,曹茜在大学毕业后到了德国留学,其后便失去了联系,只是寄回来几封简单的信件,并且每次都是要钱。
这让老人心里既高兴又悲伤,最终在一次激烈争吵后,曹茜彻底与家里断绝了联系。
曹茜和父母之间的那些事儿事情的另一面是,曹茜总觉得自己的父母控制欲很强。
作为一个女儿,她从小就感受到父母重男轻女,不顾她的感受,硬是要她去上不喜欢的大学,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不给足。
对于这位老夫妻来说,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供她留学,但从曹茜的角度来看却恰恰相反。
多年的压抑和不满,在那场吵架中彻底爆发,她选择了与父母完全断绝联系。
从这个家庭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和沟通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长大后与父母的关系。
考察孝顺的关键期:三岁看大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孩子是否孝顺,可以从他们小时候的一些行为中看出端倪。
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岁看大”。
孩子在童年时期的表现,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们未来的人格和行为倾向。
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表现出自私、冷漠、不愿意承担责任的现象,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更可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替孩子做所有决定,从穿衣吃饭到学习计划事无巨细。
但是这种过度包办,可能会害惨孩子。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上了大学连鞋带都不会系的学生?
他们的父母可能就是那种过分照顾孩子的类型。
孩子无法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人,进入社会后无法应对挑战,更别提孝顺父母了。
童年阴影如何影响孩子的同情心同样的,冷漠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长大后缺乏同情心和是非观念。
那些经常上热搜的虐待动物的新闻,其中不少都是因为施暴者在童年时期受到了创伤。
比如,父母长期吵架、有家暴行为,或者孩子本身受到过虐待,这些经验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
这些孩子长大后,不仅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对父母也难谈孝顺。
总结:走近孩子的内心我们总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孝顺父母,享受家庭的温暖,但这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更是由家庭教育决定的。
有时候,家长们自以为是的“为孩子好”,其实恰恰是疏离亲情的开始。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不能单方面施加控制或放任自流。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注重孩子的内在成长,而不是一味追求表面的聪明懂事。
孝顺,不是天生的品质,是需要在点滴细节中养成的。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
通过今天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对如何教育出一个孝顺的孩子有更多的理解和启发。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描绘这张纸上的图画,掌握在家长的手中。
让我们一起努力,给孩子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未来成为对社会和家庭有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