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繁殖效率是影响猪场利润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猪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规模化生产趋势下,“如何提升母猪繁殖效率”是广大养猪业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2024年11月27-29日,“2024母猪产业大会暨第二届规模猪场母猪批次化生产产业峰会”在英雄城南昌盛大召开,资深养猪专家、法国威隆亚士可中国区专家顾问吴俊博士分享了《规模化生产的趋势下,如何提高母猪批次化生产的繁殖效率》主题报告。报告围绕生猪产业趋势、批次化生产要有母猪繁殖力的基础支撑、批次化生产的关键点等内容详细展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3489ffd5c0c06badc2d2e0408c58976.jpg)
报告开篇,吴俊博士对当前生猪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非洲猪瘟是横在每一个养猪企业面前的一座大山;过度资本化、砸钱发展规模的时代已经结束,养猪企业之间生产管理、生产水平和成本的差异化正在加剧,没有底蕴和效率的养猪企业会过得很辛苦,甚至会被淘汰。当然,中国养猪业仍然可以盈利,而且进步空间巨大。
吴俊博士指出,当前整个行业都在追求新质生产力,但新质生产力能否为企业赋能是有条件的,如果说养猪企业背离发展布局、配套规则、人的价值理念和猪的管理规律,还是想用最小的投入、极限的成本,榨取每一头猪,压榨每一个合作伙伴,太在乎规模的“江湖”地位,那么新质生产力很难为所在产业赋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be2564f428f330bfdabbf71ab2f37e4.jpg)
吴俊博士认为,生猪产业未来将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首先,养猪产业会向健康养猪模式转变。养殖端应追求规则和良性发展,放弃急功近利,做到适度规模、环境和谐、福利养猪、健康养猪、分工合作、效率竞争,赚高质量养猪的钱。养猪人静下心来,抓种业振兴、设施配套、体系配套、疫病净化、区域性高质量闭环发展。
其次,效率将成为养猪企业的“黄金”标准。规模化猪场的竞争力就是成本、盈利能力,本质是稳定的效率!商品猪场提升造肉效率的关键因素主要有繁殖力、成活率、料肉比。种猪企业应不以短期赚钱为最高目的,而是要长期为下游产业提供经济价值遗传性状不断提升的种猪。
其三,在规模化和非瘟大势下,越来越多的养猪企业推进批次化生产。批次化生产有三大明显优势:提升生产管理效率、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改善母猪健康度和管理质量、实现完全的“全进全出”生产。除此之外,批次化生产还能解决两个“安全生产” 的痛点:其一,母猪端可以解决非洲猪瘟防控的最大痛点——转运。过去的连续循环生产,每周都进行猪只转运,猪场一年要转运50次以上。实现批次生产后,一年可减少到10-20个批次的猪只转运,大大降低猪场非瘟感染的风险。其二,育肥端可以提高分级排苗和育肥整齐度,降低猪苗混群的风险,提高饲养、管理和销售的效率和质量,减少蓝耳病、腹泻等重大疫病的损失。
围绕“三个中心”形成合力,批次化生产才有保障虽然批次化生产理念被普遍接受,但真正做好的猪场并不多。吴俊博士2024年走访了40多家养猪企业后,统计出了一组数据:从已开展批次化生产的养猪企业情况看,做得好的猪企仅占15-20%,中小规模猪企比例高。大部分猪场改善和进步的潜力巨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75e5a5a4d76ec43c9b3cf107003b381.jpg)
那么批次化猪场生产成绩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吴俊博士指出,母猪繁殖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们需要理清母猪繁殖效率差异背后的逻辑关系。
母猪的繁殖力分为繁殖能力和繁殖效率。繁殖能力被不同品种、风土适应和选育决定;繁殖效率则是繁殖能力一致的个体或群体,受到不同环境、营养、管理干预、疾病等条件的影响,在相同时间内产生、养育后代数量和质量的差异。
从生产管理的维度来说,母猪的繁殖力跟十二个环节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孰缓孰急存在四层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养猪企业由于逻辑梳理、构建和执行的差异,造成了母猪繁殖力的实际差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ac08ff036ea283be797d6bd4425148.jpg)
吴俊博士认为,养猪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一定是选址、设施条件和配套、疾病净化、安全体系和繁育体系的构建,这是顶层构建。没有把这个做好,猪场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和经济压力。
做好了顶层安全构建,才能开始生产体系的构建,包含的饲料营养和饲喂模式、不同的生产群体区域的生态构建、后备猪培育和入群状态管理等等。
做好了生产顶层构建与生产体系构建,接下来则是管理体系构建,在每一个的生产流程阶段当中,怎么去做岗位组织优化,怎么制定各阶段管理计划和制度,怎么做精细化的操作方案的落实,长期执行母猪猪群体况和健康评估,制定和落实纠偏措施,管控异常状况在可控范围,这些都是需要全面考虑的。
这三个安全管理层面达到以后,再去做批次化生产设计、指标结果和成本算力,才能够实现效率和安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358b63c840eca24bb718864dfca085a.jpg)
吴俊博士强调,这一套逻辑关系的梳理一定是自上而下的,生产结果一定都是跟顶层设计、生产体系、管理体系密切相关的,没有正确的逻辑关系梳理,猪场不可能达到高效、安全。猪场繁殖效率低,就在于逻辑关系的混乱,从而催生出许多母猪繁殖的痛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9edcddfba477e4477938190d8d48c12.jpg)
因此,养殖者要清楚一个极其重要的逻辑:决不是做了批次化生产,就可以提高繁殖效率了。养猪企业正确逻辑的认识和实践,必须在高层、管理层和生产一线形成统一和共识,这非常重要。
首先,养猪企业要沉下心,保障现有优势区域的生产稳定,在规模化循环生产中取得较好的繁殖效率水平。其次,不断优化饲料营养、设施配套、疫控能力、后备猪管理、业财数管控和细节调理水平。在此基础上,推动批次化生产,才能真正提升效率。实践证明,如果基础条件不具备,实施批次化生产的结果可能恰恰相反。
吴俊博士指出,批次化生产的挑战是很大的,需要做好繁殖战略和战术层面的工作。
战略层面主要有4个关键点:品种组合——基因,这是高效繁殖的天花板;繁育体系建设——做成蓝耳病阴性或稳定场;饲料营养和饲喂模式;后备猪——有稳定质量和数量进入生产群。吴俊博士认为,这四个关键做好了,可将母猪繁殖潜力提升7头以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48750e0ab8fee29c10203d81ca02522.jpg)
战术层面同样有4个关键点:母猪精细化管理,解决母猪个体化差异问题;把控好母猪肠道健康,突破母猪健康瓶颈;母猪查诱情,回归动物欲望本性;批次化生产,提升繁殖流程效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123fd2eed36ef6fa080b0cdd2397e1a.jpg)
“现在的养猪必须以猪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以养为中心。”吴俊博士说到,养猪企业围绕“三个中心”,形成合力,批次化生产才有保障。
做好三大关键点,提升生产成绩当然,要做好批次化生产,还要注意三大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后备母猪的培育。
“没有好的后备猪培育,批次化生产工作很难做好。”吴俊博士指出,后备母猪培育一旦落后,母猪繁殖效率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具体来看,培育管理差的后备猪,育成率不足80%,7月龄进入初情期的猪群占比小于50%;而健康的后备母猪可以达到85%以上的育成率,7月龄进入初情期的猪群占比大于70%。
同时,后备母猪培育的好坏对一胎母猪的断配间隔影响巨大,据对36个猪场73827头后备母猪的统计,一胎母猪断奶发情间隔6.54-10.35天,差异显著,仔猪落地成本相差5-13元/头。如果再算上返情率、产仔性能,损失进一步加剧。
判断后备母猪培育是否良好,可以用四项目标来评估,分别为饲养环境、饲料营养和饲喂模式、繁殖性能评估、健康评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8e125587717daf01b6252888639eeeb.jpg)
第二个关键点是高质量的母猪查诱情工作。
当前来看,乏情是母猪繁殖最大的障碍。吴俊博士指出,三十年前,我们很少看到母猪不发情,公猪没有性欲。而在今天的生产模式中,所有猪过的是一种逼迫式的“无性”生活,这违背了本性和自然规律。无论给母猪再多的体感刺激、用再多的促情产品和再好的激素,都代替不了公猪性信息的相互交感。
实践证明:公猪+多分子信息素组合使用,可以极大增强生理诱情。批次化生产中诱情工作的网格化管理,在强度方面做细,在时间上做够,这些工作决定了批次化生产的成败。
第三个关键点是批次化生产方案的选择。
吴俊博士提到,批次化生产中有五个重要环节、三个难点。母猪同期断奶、同期发情、同期配种、同期分娩,再到同期断奶,如果这个循环能够连接起来,批次化生产则简单和容易的多。
在这个过程中,怎么确保你每个批次的猪能够同期发情、同期配种,这是很关键的,同时对技术要求很高,这是第一个难点。第二个难点是,实行了大批次以后,批次配种工作量大、时间周期长,昼夜工作,占用大量人力,配种质量差异大,而且影响其它生产环节的工作。第三个则是人员配备问题,各大猪场最缺的是有经验的配种员。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单次定时输精技术应用而生。这一技术有以下一些好处:
●母猪断奶后,除了诱情,无需复杂的查情工作。
●固定时间(上午10点±2小时),一次输精,所有的配种工作在白天完成。
●批次配种工作,基本在3天全部完成(断奶后3-5天)。
●流程简易,操作简单,母猪无应激。
●减少母猪外源性性激素干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6454ac3e0ea4b1e8eae7b61e2eab6a5.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a058575fd72904c7193c07d1540c1db.jpg)
数据显示,使用单次定时输精技术的实验组,7天断配率提高大于5%,非生产天数下降8%。同时可以减少公猪的饲养头数,提升优秀公猪精液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整个分享中,吴俊博士既从宏观层面介绍了做好批次化生产的基础支撑,也细化的介绍了生产技术层面的关键着力点,为养猪人带来了诸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实操方法,助力养猪人利用批次化生产模式增效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