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南沙
四月的杭州,暖风熏得游人醉。4月13日下午,“时序之外——陈子胄绘画艺术展”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区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自然博物院、浙江省油画院、浙江省油画家协会联合主办,浙江·人类与自然油画院承办,本次展览艺术指导:杨参军、常青,策展人:杨岭。
“时序之外——陈子胄绘画艺术展”共展出艺术家陈子胄80余件油画、国画作品,时间跨度为10年。这些作品是陈子胄对自己内心所向往的那份神圣的追求,也是因这个时代而生发出来的关于美和质的表达。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参军致辞
开幕式剪彩
野性的诗意:论子胄绘画中的本能、隐喻与现代性
文/常青
子胄的绘画是一种野性的绘画,这种野性并非技法上的粗粝,而是一种未被规训的原始生命力。他的作品拒绝中规中矩的写实传统,转而以情绪、意趣为主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感性具象”风格。与传统写实绘画的理性、客观不同,子胄的笔触是主观的、内向的,甚至带有某种神秘的幽暗性。这种野性源于对自然的崇拜与诗意的直觉表达,在他的画面中,色彩与线条并非单纯再现物象,而是成为情绪的载体。例如,船坞码头的题材虽具象,却通过主观的组合、流动的油彩以及浓烈的色调传递出工业文明的躁动;而有黑豹的系列作品中,动物瞳孔的锐利光芒被赋予象征性,成为照亮“孤独前行道路”的精神火炬。这种表现手法让人联想到德国表现主义的激烈情感,却又因东方审美中的含蓄而多了一层朦胧的诗意。
子胄的创作背景暗合了艺术史的关键转折——照相术的发明迫使绘画重新定义自身价值,正如马蒂斯以野兽派的色彩解放回应机械复制的时代,子胄的野性风格同样是对“绘画何为”的现代性回答。他的作品既非纯粹抽象,亦非传统写实,而是在具象框架内注入超现实的隐喻,形成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觉语言。这一特点在其黑豹洞窟山林系列中尤为显著。画中的黑豹既是自然生灵,又是精神图腾:它的眼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既象征希望,又暗含对未知的警惕。这种双重性使作品超越了表象叙事,直指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在工业文明与原始本能撕裂的当下,人如何寻找内心的锚点?子胄的答案或许藏在他对“野性”的坚持中:回归本能,方能对抗异化。
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是对内在矛盾的调和:他的野性笔触或许正是为了释放被理性社会压抑的敏感;而黑豹的孤傲形象,未尝不是其对艺术独立性的隐喻——在商业化与体制化的夹缝中,如何保持创作的纯粹性?子胄的选择是以野性对抗媚俗,以隐喻替代直白。他的画布因而成为一面镜子,既照见个体的孤独,也反射时代的集体无意识。
子胄的绘画价值,在于他提供了一种对抗现代性扁平化的可能路径。当技术理性试图规训一切时,他的野性美学重申了本能、诗意与神秘主义的必要性。那些闪烁在黑豹眼中的星光,不仅是艺术家的个人呓语,更是一盏照亮精神荒原的灯——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始于对野性的诚实面对。我们可以通过子胄的作品窥见他内心的多敏与温柔,这多少会与他木讷坚毅的外表形成有趣的反差,让我们看到现象下的本色。
陈子胄艺术简介
陈子胄,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二级美术师。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浙江省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会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选,浙江省文艺名家培育成员。
现为浙江省油画院副院长,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人类与自然油画院副院长,浙江当代油画院副院长。
陈子胄部分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