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的推动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教育领域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正加速与科技深度融合,探索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近日,华为擎云与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东湖校区)宣布携手,共同成立了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的国产化自主创新计算机教室,并成功落地擎云智慧教育-计算机教室解决方案,标志着产教融合在基础教育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
擎云智慧教育-计算机教室解决方案:赋能教育信息化迈向新高度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计算机教室普遍存在设备老旧、运维困难、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华为擎云深刻洞察教育行业面临的挑战,凭借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推出了擎云智慧教育-计算机教室解决方案,以科技创新赋能教育信息化变革。
此次落地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东湖校区)的计算机教室,正是该解决方案的样板工程。其核心设备采用了华为擎云 W585x行业版台式机,其具备流畅性能、开箱即用、可靠品质三大核心优势。具体来说,它搭载高性能处理器,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教学软件的运行需求,为师生提供流畅的使用体验。预装的正版操作系统和常用的办公软件,极大地提升效率,帮助老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之中。此外,华为擎云 W585x行业版台式机还经过了严苛的质量测试,具备出色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能够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除了高性能的硬件设备,擎云智慧教育-计算机教室解决方案还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工具,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方案支持内置多达50余种授课工具,涵盖广播教学、视频播放、行为管控、分组讨论等多种功能,能够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场景的需求。这些智能化的教学工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互动性,实现学生学习参与的最大化,真正为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教育。
尤其重要的是,该解决方案还支持分布式桌面云技术,降低学校在IT运维管理方面的难度。通过网络同传和运维分析系统,运维人员可以对所有计算机设备进行远程集中管理和维护,包括软件安装、系统更新、故障排查等。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运维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还解放了运维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教学服务质量中,间接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
传统计算机教室常常面临病毒、恶意软件的威胁,以及学生误操作导致系统崩溃的问题。擎云智慧教育-计算机教室解决方案通过还原点保护区,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端与学生端建立连接后,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还原点”功能,对学生端的系统状态、软件及各类操作数据进行备份。一旦发生系统故障或数据丢失,教师可以一键还原到指定的还原点,快速恢复教学环境。而单个或批量还原系统的快速设置,则为老师和学生日常使用创造了极大的便捷,避免因为系统报错导致的上课流程暂停,或者是上课所需软件重装等问题。此外,该解决方案还支持“锁定还原点”功能,可以保留学生端在各个时段的操作记录。这一功能对于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学生进行复习和纠错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回溯操作过程,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轨迹,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华为擎云:科技赋能教育,助力人才培养
华为擎云作为华为终端旗下的商用品牌,始终秉承“品质可靠、自主创新、开放共创、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致力于为各行各业提供高品质的商用终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教育领域,华为擎云更是凭借其对行业的敏锐洞察和强大的研发实力,成为了推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力量,为推动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华为擎云深知,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升级,更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的全面革新。因此,擎云智慧教育-计算机教室解决方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用技术赋能教育”为出发点,注重师生实际需求,致力于打造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软件设计方面,注重简单易用性,降低师生使用技术的门槛;在产品设计上,重视人机交互的便捷性和人性化,提升师生的使用体验。
此次华为擎云与成都七中的合作,为擎云智慧教育-计算机教室解决方案推广复制提供模板参考。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打造了一个集技术展示、实践教学、创新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科技、提升创新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华为擎云与成都七中的合作,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以科技创新赋能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面向未来,华为擎云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导向,携手更多合作伙伴,持续探索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新模式,为培育新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新质教育发展向深向实。我们相信,在华为擎云等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中国教育信息化将更好地赋能新质教育发展,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