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春天,有个穿着普通的老头来到38军113师驻地大门。他本来是想探望在部队当兵的儿子,结果被站岗的士兵拦下来问话。看哨兵怎么都不肯放他进去,这老头突然来了一句:"去叫你们师长裴飞正赶紧跑过来见我!"部队驻地管理严格,不是随便能进的地方。这位父亲没打招呼就直接跑去找当兵的儿子,显然违反了规定。哨兵拦下他是按规矩办事,没什么好说的。
他凭啥敢这么硬气地叫师长过来见他?这老头到底有啥来头?1970年,担任总参军事交通部副部长的贺健接到任务要去河北出差。他动作很快,只花了两天就把事情办妥了。就在他准备从河北动身离开时,突然记起儿子服役的113师就在河北。他估算了一下,部队驻扎地离这儿挺近的,加上手头的事情都忙完了,就决定顺道去看看儿子。儿子当兵后工作太忙,基本没时间回家,贺健很长时间没见到孩子了,心里特别想他。想到就做,他当天就坐车去了儿子部队驻地113师。这趟行程纯属个人私事,他没带司机和随行人员,就自己一个人上路了。贺健下车后快步走向军营门口。站岗的士兵盯着这个衣着朴素的老人,心里直犯嘀咕:这老爷子怎么独自跑到军事禁区来了?完全没认出他是开国将军。
老人原本只是在门外转悠,没想到他打算进去找儿子。站岗的士兵立刻上前阻拦:"这里是部队驻地,无关人员不能进。"贺健想从兜里掏出证件,结果翻遍所有口袋都没找着。部队管得严,没证件说啥都没用,就算他反复强调自己是军人,就想见见儿子,站岗的士兵照样不让他进。贺健和站岗的士兵在门口互不相让,局面陷入了僵持。这情况让贺健火冒三丈,他实在想不通这个当兵的怎么如此固执。大老远跑过来,总不能连儿子的面都见不着就回去吧。
贺健心里一急,语气也冲了起来,直接命令哨兵:"快去叫你们师长过来!就说我贺健找他,让他跑步来见我!"裴飞正师长接到哨兵报告,得知来人是贺健将军,心里顿时明白这是老上司来探望儿子。他太熟悉贺健将军的火爆性格了,丝毫不敢耽搁。一见到老领导,裴飞正立即挺直腰板敬了个军礼,大声喊道:"首长好!"这位看起来饱经风霜但神采奕奕的老人,就是新中国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贺健。他出生在湖北黄安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对祖国怀着深厚感情。年纪轻轻就立志要当兵报效国家,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祖国。这种赤诚的爱国心和坚定的信念,在他18岁那年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他骗家人说要出去学打铁的手艺,靠这个养活自己。实际上他带着一腔热血,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革命人生。他在红军队伍里打仗特别勇猛,脑子也灵活,很快就当上了共青团员。后来因为表现突出,对党忠诚,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贺健负责过徐向前元帅的安保工作。他表现突出,对革命工作尽心尽力,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肯定。长征路上,部队经常挨饿,物资极度匮乏。贺健想出了个巧办法,把骨头磨成粉做成饼。这种骨粉饼填饱了战士们的肚子,让很多人活了下来。这个智慧的做法在长征中传为美谈。
在抗战和解放战争年代,贺健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多次立下战功,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贺健一直在部队工作,先后出任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和沈阳军区顾问等关键职位,将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国家和平建设与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中。1970年,贺健因工作安排要去河北办事。碰巧他儿子在保定的113师当兵。想见儿子的心情让他决定趁这次出差顺路去看看孩子。
他不想给驻地部队添乱,也不想太招摇,就特意把军装换成普通衣服。可没想到走得急,啥证件都没带,结果在军营门口闹了个误会,整出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乌龙事。这个场景让我们看到,贺健将军虽然身居高位,但依然保持着普通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同时也体现出他多年来始终不变的纯粹品格,从不为功名利禄改变初心。裴飞正一接到通知就立刻赶到师部大门等候,见到贺健时态度十分恭敬。这对老战友久别重逢,显得格外亲热。当年抗战时期,担任113师师长的裴飞正还是贺健手下的新兵。他头脑灵活,经常出主意帮四团以弱胜强,因此很受贺健器重。
消除误解后,贺健终于见到了儿子,叮嘱他在部队认真参加训练。之后裴飞正提出要送他,但贺健坚持拒绝,表示不能搞特殊待遇。当天他就收拾行李离开了军营。虽然职位不低,但他没搞特殊待遇,去看儿子时穿着普通衣服,低调出行。贺健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授衔的少将,为人处世特别朴实,在部队里口碑一直很好。他从年轻时就当兵,先做警卫工作,后来成长为将军。像他这样的革命前辈,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想看更多有意思的故事?直接点我头像,主页里随便挑你喜欢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