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十五年,在山东蓬莱的一所简陋房舍里,一位戎马一生,已到弥留之际的老将,说出了他最后的豪言壮语: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说这话的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戚继光,一生无败绩,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的成功离不开以下三大因素:
01 好家风好传统俗话说,寒门出贵子,但现实中家风良好更容易造就人才,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戚家先祖曾追随朱元璋开疆辟土,立国后出征云南战死沙场,卫国有功获“明威将军”,并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因此,戚家一直在登州任职。
到戚继光父亲戚景通时,戚家已传至第五代,在55岁前,戚景通是十分忧虑的,眼见他一天天的老去,而膝下却无一子,到56岁时,谢天谢地,他终于盼来了一个儿子,就是戚继光。
说到“戚继光”这个名字,也饱含家族底蕴,据说他出生时正是夜半,天空晴朗,繁星熠熠,到清晨旭日初升时,朝霞映衬着鲁桥,屋前的红枫和苍松,构成一幅天然的画卷。
戚景通见状,格外高兴,便把天然的景色与刚出生儿子的前途联系起来,起名继光,希望他长大以后能继承先祖业绩,并能发扬光大。
戚景通虽然是老来得子,但他对戚继光没有半点溺爱,反而要求十分严格。
戚景通治军严明,精通武艺,熟读兵书,有着丰富的军事知识,为了使儿子成材,他从小就教儿子读书、识字、习武,还不时教导儿子,长大后要为国家尽力。
除了在教育上对戚继光的培养,在生活上也一样没有落下。一次,他看到戚继光穿了一双很讲究的丝质鞋子,于是对儿子一顿训斥,说他小小年纪就这么讲究,将来当了军官,就有可能侵吞粮饷,之后命戚继光把鞋子脱了。
戚景通为官清廉,他曾因拒绝行贿而丢掉运粮把总的官职;家里搞装修,能装十二扇几雕花门户,他愣是只装两扇。
一次,有个朋友看到戚家过着贫苦的生活,就问他,你为官廉洁被大家认可,但你给子孙后代留什么呢?
戚景通把继光叫到身边,对他说,我留给你的就是国家的土地,你要好好保护它!
青少年时代培养起来的好习惯、好传统,通常都是受益终生的,戚景通对儿子的严格要求,最终造就了戚继光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同时,也培养了他如何克服困境,战胜困难的决心。
别小看青少年时代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它就像一片土壤,施肥之后,你种下什么,才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天才是上天赋予的,戚继光在军事上的天分在儿时就展现出来了。小时候喜欢玩军事游戏,爱读书,通经史大义,17岁父亲戚景通去世,戚继光除了接过生活的重担,也承袭了登州指挥佥事,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02 树立人生目标戚继光虽然承袭了登州指挥佥事,但当时的山东比较平静,指挥佥事这一职务也没有太多的工作,所以戚继光平时除了处理分内公务,就是练兵读书,他希望趁着年轻血气方刚时干出一番事业来,也就是在此时,他写了一首诗《韬钤深处》,诗中饱含了他的志向,为他之后的人生树立了目标。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机会也很快就来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朝为了抵御蒙古鞑靼部南袭京城,所以把冀州列入边镇,并从山东、河南抽调官兵来戍防。
戚继光就成为其中一员,每年春季他都要率本部人马到这一带驻防,前后连续有五年的时间,而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北京的会试。
在参加会试时,鞑靼俺达汗率兵攻入了密云、 顺义、通州,京城为之大震,明廷赶紧调兵遣将保卫北京。
当时在京帅的戚继光也积极参加了京城保卫战,并先后两次上书,积极献备应敌方略。他的策略得到了主管军务工作官员的认可,特别是兵部主事计士元,说戚继光将来“可望干城之寄”。
五年的蓟州戍防,不仅使戚继光熟悉了边疆形势,也坚定了他保卫边疆的决心,有诗为证:
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横戈马上行 。
03 术业有专功:戚继光一生无败绩,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除了上述的基础条件:良好的家族传统和他个人坚定的抗倭目标,还在于他的术业有专攻。
嘉靖三十二年(1553), 正是倭患最严重的时刻,戚继光被擢升为都指挥佥事,主管山东的防倭军务工作,统辖三营二十四卫所。
由他负责的防线从江苏、山东交界处一直到山东半岛的北端 ,如此辽阔的海防线,如何设防呢?
由于此前防戍过登州和蓟州,有了基础的防戍经验,所以到任后,他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倭寇的活动规律。
海船行驶要依仗风力,船要靠岸与风向有很大关系,由此发现倭患一般最猖狂的时候三、四、五月或九、十月间。
于是戚继光就按时按地段的设防。但还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就是兵力不足,怎么办?戚继光对现有的军队进行了一番整顿,以求一个能当两个用。
当时的戚继光也就二十五六岁上下,一些资格老的军官还看不起这个新上任的年轻将领,其中还有他的舅父。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他只能大义灭亲了,当众严厉处分了舅父,但在事后,他又以外甥的身份去向舅父请罪,从而征服了舅父,也警戒了全军。
军纪得到整顿,山东海防很快稳固下来。
由此,我们也看到,戚继光治军很重视军容军貌,讲究实事求是,更加重视建立将帅与士兵之间的良好关系,这为他后来建立戚家军,创立鸳鸯阵,都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倭患以江浙最为严重,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晋升为参将,由山东调到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和台州三府,这里也是倭寇活动的中心地带。
他在浙江参加的第一次大战,就是跟随抗倭名将俞大猷进攻倭寇据守的岑港,也就是今天的浙江舟山,结果第一次战败,第二次才攻克。
事后戚继光分析,认为初战不利的原因是以水兵去打陆战,士卒多为流民,号令不明,使得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于是,他上书主张训练新兵,在胡宗宪的首肯下,他有了一支三千人的军队,但这支队伍也是出身市井居多,军容可以整顿,但根本打不了硬仗。
在这种情况下,戚继光决心训练一支以农民为主的抗倭劲旅,只有战士足够勇敢才能打败倭寇。
戚继光主张自主招募士兵,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招募了以义乌的矿夫和农民为主的新兵团,约四千余人。
这支新兵队伍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戚家军,戚继光从纪律和武艺双方面,对他们进行了强化教育,改变了他们以往自由散漫的思想,使他们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但戚继光也一再强调一点,那就是凡事都要求军官要身先士卒,即使在平时训练中也是如此。
除了对士卒的训练,在原来明代的兵制也进行了改造,由此形成了有利于江南水乡作战的鸳鸯阵。
鸳鸯阵的基本阵法是,以12人为一队,最前面的一人是队长,次两人持牌,一持长牌,一持圆牌,长牌、圆牌面积大,可防敌人的倭刀、重矢,并掩护后面的队伍继续前进。
再次两人持狼筅(一种武器),再次四人持长枪,再次两人持短兵器,最后一人为火兵,即炊事兵。
这个阵法不但行动灵活,而且有较大的杀伤力。鸳鸯阵队列的根据,是按士兵的体质不同、编成一个战斗小组。
比如力气大有胆识的可以持牌,身体健壮的可以持狼筅,根据士兵各自的特长来选择不同的兵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士兵的战斗力。
此外,这种阵法还可以因时变化,一对可以分两队,叫两仪阵,还可以由两仪阵再变成三才阵,一阵三变,非常灵活。
后来还配上了鸟铳手、弓弩手、火箭手,组成步兵大营,共分前、后、左、中、右五营可以应对敌人的大部队进攻。
经过上面的训练和改革,一支能征善战的戚家军就建成了。这支纪律严明且熟悉作战阵法的戚家军,后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浙江、福建抗倭十余年,令倭寇闻风丧胆,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重创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但戚继光除了追求战术提高,在军事理论上也有诸多探索。比如他著有《纪效新书》,这是一部以训练为主的兵书,是他统军以来,尤其是和倭寇斗争以来的经验总结,对练兵的一套方法及阵列都做了详细的记述,也是我国第一部以训练为主的兵书。
此外,戚继光不仅注重陆师的建立,还亲自督造战船,建立了水师,到嘉靖四十年,由他督造战船忆达到四十多艘,并建成一支素质很好的水师 。
从上可见,戚继光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他的成功得益于家族的优良传统,个人的人生志向,以及他对自己事业的专注度和专业度。
相比之下,他的个人生活就没那么辉煌了。
04 戚继光的个人生活戚继光十六七岁成亲,妻子王氏也是大户之女,还是一位女中豪杰,在抗倭斗争中她也曾披挂上阵,率领妇女守卫城池 。
但王氏仅育有一女,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没有儿子成了戚继光迈不过去的坎儿。
他与王氏的感情很好,但为了生子,戚继光背着妻子王氏,先后纳了沈氏、陈氏,沈氏育有一子,即为戚昌国;陈氏育有三子,即戚祚国、戚安国和戚报国。
儿子有了四个,而发妻王氏还被蒙在鼓里,但终究纸里包不住火,王氏知道此事后,不禁勃然大怒,竟操刀要杀了戚继光。
戚继光担心妻子真的动武,于是穿着铠甲去见王氏,并在她面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解释说自己纳妾只是为了生个儿子传宗接代。
事已至此,王氏最后也原谅了丈夫的过错,同时她也意识到,他们的年纪也大了,确实应该有个儿子为他们养老送终。
但这种怒气最终还是成了戚继光的人生灾难,如果说戚继光纳妾只是为了生子,但在沈氏、陈氏生下四个儿子后,他又纳了杨氏,又生有一子,即戚兴国。
在这些儿子当中,王氏比较钟爱戚安国,但这个儿子后来偏偏不幸去世了,对此王氏遭遇沉重打击。
在万念俱灰之下,她带着戚继光的全部积蓄回了娘家,此后再也没有回来,可见,在她心中,对戚继光是有怨恨的。
晚年的戚继光日子并不好过,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戚继光也受到牵连,五十岁的年纪就不再有用武之地了,万历十二年(1584),戚继光被罢免,回到了家乡生活,之后又经历了失去弟弟的痛苦,发妻王氏的离家,晚年时光是落寞的。
再加上他一生清廉,积蓄又被发妻卷走,日子过得并不好。
万历十五年(1588)十二月二十日,一代名将凄凉地离开了人世。在他离世很久之后,朝廷才赠予他“武庄”的谥号,又过几年, 才为他建立了祠堂,以纪念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戚继光虽已远去,但他建立的不朽功勋和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却成为一座丰碑,深深地扎根于后人的心中 ,成为后世心中永远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