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大泽乡起义可谓是震古烁今。这两位农民领袖,本是为躲避秦律严惩而被迫起兵,却在短短数月内就拥有了数万大军,建立了张楚政权,让秦朝统治者闻风丧胆。
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这对情同手足的挚友却走向了分道扬镳的结局。吴广在攻打荥阳期间突然被杀,而杀他的将领田臧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陈胜封为上将。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个细节:当吴广被杀时,陈胜表现出的态度耐人寻味。那么,这位农民领袖为何要除掉自己最亲密的战友?
一、从盟友到仇敌:陈胜与吴广的关系演变
世人皆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相识,却鲜有人知这对挚友在起义之前就已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据《史记》记载,前210年,陈胜与吴广都在阳城当差,因为同是贫苦出身,两人一见如故。
那一年,阳城连日大旱,官府却仍要派人去修建阿房宫。陈胜、吴广被分在同一组干活,每天从早到晚,在烈日下搬运石料。一次,吴广的腿被滚落的石头砸伤,陈胜二话不说,背着吴广走了十多里路去找大夫。
这件事让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吴广经常说:"阳城这地方,能遇到陈胜这样的朋友,也算是我的福气。"陈胜则对吴广说:"等咱们有出息的那天,我一定不会忘记今天。"
谁也没想到,这个"出息"来得这么快。前209年七月,两人被派去管理900名徭役。当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难行,按期赶到渔阳的希望渺茫。在这危急时刻,陈胜找到吴广商议:"与其等死,不如揭竿而起!"
吴广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为了让起义更有说服力,吴广想出了"大鱼腹中藏布"的计策。他让人在鱼腹中藏入写有"陈胜王"的白布,造出天命所归的假象。这一招果然奏效,让众人对陈胜更加信服。
起义之初,两人配合默契。陈胜负责谋略,吴广主抓军事。在攻打陈县时,吴广亲自率领先锋军,连战连捷。一个月后,他们就占领了这个楚国故都。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封吴广为"假王",地位仅次于自己。
表面上看,这对挚友的关系似乎更进一步。但实际上,随着势力扩大,两人的分歧也在悄然滋生。根据出土的竹简记载,在攻打陈县期间,吴广就主张立即向西进军,直取咸阳。但陈胜却坚持要先固守楚地,积蓄力量。
这种军事战略上的分歧,让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吴广带兵攻打荥阳时,多次向陈胜请求增援,但陈胜却迟迟不予回应。《史记》中记载,当时吴广曾对部下说:"今日之事,已非昔日大泽乡之时了。"
事实证明,这句话预示着两人关系即将发生巨变。陈胜建立政权后,开始重用六国贵族出身的谋士,而这些人大多对吴广这个"农民出身"的将领不以为然。他们经常在陈胜面前说吴广"骄横跋扈",逐渐加深了陈胜对吴广的猜忌。
二、权力的诱惑:陈胜的心态转变
陈胜自立为"张楚王"后,一切都变了。这个曾经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住进了金碧辉煌的王宫,沐浴在万民朝拜的荣光之中。《史记》记载,陈胜登基之日,"车驾升殿,群臣拜贺",场面之盛大,不亚于六国之君。
随着陈胜对权力的迷恋日渐加深,他开始大量任用六国旧族。《史记》中记载了一个细节:陈胜在设立官职时,特意从楚国旧族中选拔官员,其中不乏一些当年在秦朝投降的贵族。这些人虽然才能平平,但因为熟悉朝廷礼仪,很快就得到了陈胜的重用。
这种重用六国旧族的做法,引起了不少老部下的不满。当初在大泽乡起义时追随陈胜的农民将领们,眼看着这些投机的贵族一个个被封为高官,心中难免有所怨言。但陈胜对此充耳不闻,反而变本加厉地疏远旧部。
更令人吃惊的是,陈胜开始在军中设立监军制度。据出土的简牍显示,每支军队都被派驻了一名监军,专门负责监视将领的一举一动。这些监军大多由六国贵族担任,他们的职责就是向陈胜报告军中的任何异动。
这种猜忌之心,很快就蔓延到了陈胜的施政之中。他开始大量任用密探,在民间搜集情报。一些曾经跟随他起义的将领,因为一句无心的抱怨就被下狱问罪。据记载,仅仅在陈胜称王后的两个月内,就有十多名旧部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史记》中记载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场景:有一次,陈胜的一个老部下在朝会上直言:"大王今日已非昔日大泽乡时的陈胜了。"这句话刚说完,这名将领就被拖下去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在陈胜面前提起大泽乡的往事。
甚至连最基层的士兵,也开始感受到陈胜的变化。当初在大泽乡时,陈胜经常和士兵同吃同住,亲切地称呼他们"弟兄"。但现在,任何士兵见到陈胜,都要按照楚国的老规矩,匍匐在地上行"九叩之礼"。违者,立即处死。
这种巨大的转变,不仅体现在陈胜的言行上,更体现在他的决策上。当初在大泽乡起义时,陈胜提出的是"杀富济贫"的口号。但现在,他开始大量征收赋税,甚至比秦朝的税收还要沉重。《史记》记载,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秦政一日,楚政一时",意思是说陈胜的苛政,比秦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吴广的致命弱点
世人都说吴广是个勇将,但在当时的战场上,他的表现却屡屡令人失望。据《史记》记载,吴广在攻打荥阳时,曾三次错失良机,这让陈胜大为光火。
有一次,吴广率军围困荥阳城,正好遇上城中粮草告急。当时荥阳守将派出一支小队,准备突围去取粮。按理说,这正是一举拿下荥阳的好机会。但吴广却不顾军师劝阻,带着大队人马去追击那支小队,结果中了守将的调虎离山之计,让荥阳城内的援军趁机运进了大量粮草。
这还不算什么。在另一次战役中,吴广领军与秦军对垒,当时秦军主力尚未到达,前锋部队不过数千人。吴广手中有数万大军,完全可以一举歼灭这支秦军前锋。但他却因为担心有埋伏,迟迟不敢出击。等到他终于下定决心时,秦军主力已经赶到,大好时机又一次白白溜走。
更让陈胜头疼的是,吴广在军中的威望太高。据出土的竹简记载,当时不少将士都说:"吴将军是咱们的救星啊!"这种话传到陈胜耳中,自然让他很是不安。
一次军事会议上,吴广公然反对陈胜的进军计划,提出要改变进攻路线。当时有不少将领都支持吴广的主张。这件事让陈胜意识到,吴广在军中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更让陈胜警惕的是,吴广开始与六国贵族暗中来往。据记载,在攻打荥阳期间,吴广曾多次接见魏国的遗族。这些贵族打着投靠的旗号,实则是想借吴广的势力重振魏国。吴广不但没有拒绝,反而对这些人十分优待。
有一次,一个自称是魏国王室后裔的人来见吴广,说要献上传国玉玺。吴广立刻召见了此人,还设宴款待。虽然后来证实这是个骗子,但此事已经引起了陈胜的极大不满。
要知道,在当时的形势下,六国贵族的支持至关重要。这些人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人脉和资源,能够影响地方势力的走向。吴广私下接触这些人,在陈胜看来无异于在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
更糟糕的是,吴广的一些言论开始传到陈胜耳中。据说吴广在私下场合曾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这句话虽然只是感叹,但在那个敏感的时期,却被人解读为吴广有分天下之意。
所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吴广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危险的境地。他的军事才能虽然不足,但在军中的威望却很高;他的政治头脑不够清醒,却偏偏要插手政治;他不懂得收敛锋芒,反而处处彰显自己的势力。这些,都成了他最后的致命伤。
此时的陈胜,已经不是当初大泽乡中的陈胜了。作为一个新晋的君主,他最看重的就是对军队的控制权。而吴广的种种表现,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这一点。
四、巧妙借刀:陈胜除掉吴广的策略
陈胜深知,要除掉吴广并非易事。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引起军心动荡。于是,他开始精心布局,借他人之手来完成这个计划。
根据《史记》记载,陈胜首先在吴广的军中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就是田臧。此人原本是楚国的一个小吏,在大泽乡起义时就跟随了陈胜。陈胜深知此人善于察言观色,便将他派到吴广军中担任副将。
田臧到了吴广军中后,开始暗中观察军中将领们的态度。他发现,不少将领对吴广的用兵方式颇有微词。尤其是在围攻荥阳迟迟不下后,军中怨言更盛。
这时,一个绝佳的机会出现了。据出土的简牍记载,在攻打荥阳期间,秦军突然增派大军增援。吴广请求陈胜派兵支援,但陈胜却借口"军情紧急",命令吴广必须在三日之内拿下荥阳,否则"军法从事"。
这个看似苛刻的命令,其实是陈胜精心设计的一步棋。他深知以吴广的能力,绝不可能在三天内攻下荥阳。而一旦失败,就给了田臧和其他将领一个"替天行道"的理由。
果然,在收到这道命令后,田臧立即召集了军中几位重要将领密谈。他拿出一道"假传圣旨",声称这是陈胜的密令,说吴广"骄横跋扈,不知兵权",必须立即处置。
当时参与密谈的将领中,有几位是因为在之前的战斗中受过吴广责罚,早就对他心存不满。再加上田臧搬出了陈胜的旗号,这些人很快就同意了除掉吴广的计划。
次日清晨,吴广正在军帐中研究攻城方案,田臧带着几名将领突然闯入。他们二话不说,直接宣读了那道"假传圣旨"。吴广顿时大惊,刚要开口,却被早已埋伏好的士兵制服。
据《史记》记载,吴广临死前说了一句话:"想不到老天爷饶过了秦朝,却没饶过我啊!"这句话流传甚广,后人都认为这是他对陈胜背叛的感慨。
吴广被杀后,田臧立即派人将其首级送到陈胜面前。陈胜不但没有追究田臧擅自处决大将的罪责,反而封他为"上将",还赐给他"楚令尹"的印信。这一细节,充分暴露了吴广之死与陈胜的关系。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田臧献上吴广首级时,陈胜当众说了一番话:"吴广骄横,不知兵权,处置他是为了大业。"这番话与田臧在军中宣读的"假传圣旨"内容几乎一字不差,显然这道圣旨根本就不是"假传"的。
五、历史的警示:权力更迭的必然结局
吴广之死,只是大泽乡起义走向衰落的开始。除掉了这个最大的威胁后,陈胜的专权行为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据《史记》记载,在吴广被杀的第二天,陈胜就下令清洗军中所有吴广的亲信。
一份出土的竹简显示,仅仅在三天之内,就有二十多名将领被以"通敌"的罪名处死。这些人大多是在大泽乡起义时就追随吴广的老部下。陈胜对他们的处置十分残酷,甚至连他们的家人都未能幸免。
与此同时,陈胜开始重用一批投靠的秦朝官吏。这些人虽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但都精通朝廷礼仪,深谙权术之道。在他们的建议下,陈胜设立了严密的监察制度,在军中各部都安插了眼线。
一次军事会议上,一名老将领提出了反对意见,说现在的军队"乱了章法"。这名将领话音未落,就被陈胜派人拖出去斩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异议。
陈胜的这种做法,很快就引起了军心涣散。据记载,在吴广被杀后的一个月内,就有超过三万士兵逃离了军营。这些人大多是在大泽乡起义时就追随陈胜、吴广的农民,他们亲眼目睹了起义军的变质。
更糟糕的是,六国贵族开始纷纷倒戈。这些人原本是想借陈胜的势力恢复故国,但看到陈胜如此作为,就开始转投其他势力。一份简牍记载,当时有个楚国的老贵族临走时说:"陈胜不过是换了身衣服的秦始皇!"
这种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田臧的下场。就在献上吴广人头后不到两个月,这位立下"大功"的将领也落得了个凄惨的结局。据说是因为他在军中说漏了嘴,透露了某些不该说的内容,结果第二天就被陈胜以"泄露军机"的罪名处死。
此时的陈王朝,表面上看起来还很强大。陈胜的军队占据着大片土地,还在不断扩张。但实际上,这个政权已经从内部开始瓦解。那些追随陈胜起义的将士们,一个个都人心惶惶,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吴广、田臧。
最终的结局,来得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快。就在吴广被杀后的第三个月,张楚政权迎来了致命一战。在距离咸阳不远的地方,陈胜的大军遭遇了秦军的伏击。由于将士们军心涣散,这场战斗很快就演变成了一边倒的溃败。
陈胜仓皇逃命时,身边只剩下了几个亲信。据说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一个曾经在大泽乡时的老部下。那人二话不说,挥刀就向陈胜砍去。临死前,陈胜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句莫名其妙的话,一直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有人翻阅史料,才发现这个杀死陈胜的人,正是当年在大泽乡时,第一个响应他起义号召的老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