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24日,一座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的千年古刹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4月3日,佛塔施工现场,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洞口。传说洞里是一个地宫密室,而且有许多青蛇盘踞其中。手电光划过洞内密室,里面文物清晰可见。那些令人困扰又让人兴致勃勃的谜,在持续发掘中,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和人们重新见面——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法门寺地宫宝藏。

法门寺概况
法门寺(Famen Temple),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塔”,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法门寺地宫宝藏重大意义
法门寺地宫,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面积仅31.48平方米,在清幽灯光照射下,尤显神秘。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法门寺地宫,是一部追溯历史文化的佛教“史记”,也是一幅再现佛教圣地的历史画卷。

地宫密龛里,发现世上仅存的指骨舍利
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圣地。

杨贵妃同款—鎏金双蜂团花纹银香囊
据了解,唐代金银香囊是一种盛放香料的器物,结合了熏香炉燃烧香料和荷包佩戴的功能,成为唐代熏香的一种独特方式,被当时的皇家贵族广泛佩戴。此次出土的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为唐僖宗所供奉,直径12.8厘米,重547克,是唐代香囊存世品种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枚。
香囊通体镂空呈圆球形,上、下两半球的囊盖和囊身以铰链相接,以子母口相扣合,其工艺之精巧令人为之叹服。香囊内部铆接两个同心圆金属环和一个盛香料的钵状香盂,无论香囊怎样转,香盂始终保持水平。“这种持平装置完全符合陀螺仪原理。”法门寺出土的香囊证明我国的持平装置最晚在1200年前已普遍应用于生活中。

此次出土的香囊的工艺价值在唐代金银香囊中处于什么水平呢?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段丙文在《唐代金银香囊研究》一文中认为,根据目前公开的考古资料来看,唐代皇家寺院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两件香囊(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和鎏金瑞鸟纹银香囊)无论是工艺还是纹样都是目前出土的唐代金银香囊中最为精美的器物,堪称典范。

在地下沉睡1113年的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宝藏――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李唐王朝最后完成的大唐佛教密宗佛舍利供养曼茶罗世界以及数千件李唐皇室供佛绝代珍宝得以面世,这批文物包括:
四枚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这是世界仅存的佛指骨真身舍利;唐皇室供奉的一百二十一件(组)金银器;首次发现的唐皇室秘色瓷系列;古罗马等地的琉璃器群;上千件荟萃唐代丝织工艺的丝(金)织物,其中包括武则天等唐皇帝后绣裙、服饰等均是稀世珍宝;这些奇珍异宝数量之多、品类之繁、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极为罕见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