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五曲花口盘,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盘高6.8厘米,口径24.5厘米,盘为五瓣花口,腹壁斜收,口至下腹部有五条凸棱,平底,外底有支钉烧痕。通体青黄色釉,均匀凝润。

秘色瓷是浙江越窑青瓷中的特殊品种。“秘色”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以后由于历代记述不一,后人对“秘色”一词的理解产生分歧,莫衷一是,更增添了一种神秘感。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中出土了十四件越窑青瓷器,同时出土的物帐碑上,把这批越窑青瓷明确称为“秘色瓷”,方使秘色瓷之谜真相大白。
秘色瓷始烧于何时,宋赵德麟《侯鲭录》等书,均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造,今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一类记载,结合在吴越国都城杭州和钱氏故乡临安,先后发掘钱氏家族、重臣墓葬出土的越窑青瓷,曾有学者认为秘色瓷始烧于五代吴越钱氏。

然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中,有一件青釉八棱瓶,其造型、釉色与1956年西安唐咸通十二年(871年)张淑尊墓出土的越窑青瓷八棱瓶相似。195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查浙江慈溪市上林湖越窑遗址时,亦曾采集到同类八棱瓶残片。由此推断,秘色瓷应始烧于唐咸通年间,其产地为上林湖越窑,在唐代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而五代吴越国的秘色瓷,从文献记载来看,应是专供贵族、官僚使用,由官府监制的越窑贡品。至于宋中期以后的秘色瓷,从文献记载分析,应该是泛指类似越窑的青瓷。

自唐代始,越窑秘色瓷就多为文人士大夫所咏赞。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五代前蜀王王衍给后梁末帝朱友贞的“致语”中也提到秘色瓷:“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玉之响”。晚唐、五代诗人徐夤则用“明月”“薄冰”“嫩荷”等物来拟状秘色瓷的釉色之美。(文章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