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天下,钟楼鼓楼相望而立,偶尔鸽群掠过长空,阵阵悦耳的鸽哨声环绕耳畔;什刹海边,微风轻拂,老街坊们一路漫步细语,登上银锭桥头,眺望西山……从钟鼓楼一路往南至永定门,7.8公里长的中轴线串联起景山、故宫、天安门、天坛等一颗颗历史明珠。沿着这条北京城脊梁,古建、四合院栖身的胡同街巷正在有规划地系统治理,恢复风貌,经过腾退修缮,历史文化遗存被逐渐擦亮,焕发活力。

古老的北京,元、明、清三个朝代以来,作为都城不知修建了多少座王府。据说,现如今,元代、明代的王府大多已不可寻,而清代的王府有幸存留。直到清末,北京的王府仍然有50座之多。目前保存较好的有七八座,保存尚可的有十来座。其中,始建于乾隆年间的恭王府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然而,在北京藏着一座低调王府300年未开放,房屋数量是恭王府的4倍,现状如何?可能好奇的朋友就会问了,北京这座300年未开放的低调王府到底是在哪里?那里又有着哪些少为人知的秘密?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有关孚王府的那些事。孚王府是清朝怡亲王的新府,它的具体位置是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路北137号。

因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死后,舍原府改建成贤良寺,皇帝又另赐此地给嗣王弘晓,为和旧府有别,习惯称其为怡亲王新府。当传至第六代袭王载垣,与郑亲王端华等同为顾命大臣,被慈禧皇太后夺爵赐死,府宅被收回。 道光皇帝幼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迁出皇宫居住于此。因其排行第九,俗称九爷府。奕譓死后,过继载澍为嗣,袭贝勒,因而此府也称澍贝勒府。

北京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除了著名的故宫、天坛、长城等古迹外,市内还有多座清代王府,其建筑物地位仅次于王宫。然而,北京十五座被列作文物保护单位的王府中,十四座均被公共机构和民居佔用,其中孚王府更住了300多户民居,变成如香港九龙城寨般的“大杂院”。被居民占用的王府中,又以孚王府情况最严峻。府内目前有300多户民居,放满杂物,又充斥着大批违建物。

由王府东侧的天桥看去,府门边上开了多个店铺,院墙上红漆斑驳,门楼上的木质结构多有腐蚀,已经泛黑。虽然府门破旧,但行人进出络绎不绝,由府内东西两侧道路向深处走,可以看到院内的树上绑有绳子,晾晒着衣物。空地上横七竖八地停满了车辆,内院设有篮球场。由于院内多有人居住,老式建筑旁又加盖了许多小平房。而不少老式建筑则被改造,厢房的门窗拆除后换成不锈钢材质。

古建筑旁多建有新建筑,王府的古风貌已不复存在。有留存的老式建筑大多大门上锁,墙壁及门窗破旧不堪。孚王府内安全隐患非常严重,文物建筑周边能搭建的地方,都建满了非文物建筑。院落中的古建筑普遍结构构件变形,腐蚀严重,屋顶与房檐瓦面塌陷、脱落,屋顶杂草丛生。
有的屋顶还漏雨渗水,部分门窗已经变形,无法正常使用。特别是对于工作和生活在北京以及周边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说,对于北京这座300年未开放,房屋数量是恭王府4倍的低调王府有啥想说的,也欢迎大家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