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困局:8.6万亿压顶,创业老板能否摆脱老赖宿命?

蓝色大海 2024-08-24 10:22:36
引言8.6万亿资金,13万个创投项目,这听起来像一场盛宴,然而法律陷阱却让众多创业者濒临老赖的边缘。深创投的撤诉,揭开了对赌协议的冰山一角,是游戏规则不合时宜,还是创业者身陷泥潭?一场资本与创业的对决,正在悄然展开。

在国内的创投圈里,最近有一颗重磅炸弹炸响了。据抖音视频报道,国内约有13万个创投项目吸纳了高达8.6万亿的投资资金。

看似繁荣的创业市场,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资金困局。由于上市等资本退出渠道不畅,许多创投机构面临着资金无法顺利退出的难题。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机构可能会依据对赌协议起诉创业公司,要求连本带利回收投资款项,这让许多创业公司的老板陷入了“老赖”的风险中。

对赌协议,本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投资工具,原本是为了平衡投资风险和回报。然而在国内的应用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和制度约束,导致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国外对赌协议通常附带严格的限制条件,而在国内,许多创业者在签订协议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风险。面对高额的回购压力,许多创业公司老板因无力偿还,甚至可能被限制高消费,成为“老赖”。

深创投,作为国内头部的创投机构,曾经招标发起回购赔偿诉讼,但后来又选择了撤回。业内人士对此感到十分意外,认为这场游戏的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

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眼前的难关不仅仅是资金的退出问题,更是一场制度和法律环境下的博弈。

我们常说创业如赌博,赌的是市场,赌的是未来。但这次赌的却是创业者的命运。在创投圈里,对赌协议这几个字,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成为了悬在无数创业者头上的一把利刃。

对赌协议原本是一种让投资者和创业者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共担风险的方式。你做得好,大家赚得盆满钵满;你做不好,我来帮你收摊。

但是在中国,事情似乎变了味儿。我们引进了对赌协议的形式,却没有同步引进它的配套法律和市场环境。于是,对赌协议成了一把双刃剑,在这场资本的游戏中,创业者成了最大的输家。

深创投撤诉的背后,是对赌协议在中国现实中的尴尬。一方面,资本市场的退出渠道不畅,很多创投机构难以收回投资;

另一方面,创业者在签订协议时往往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甚至连最基本的风险评估都没有做就匆匆签字。结果,资金链断裂,协议中的“对赌”变成了单方面的索命符。

不少创业者一开始还想着,反正公司做得好,协议也就是个摆设,没必要担心。可是,等到市场变脸,资本寒冬来袭,这些协议就变成了压在他们头上的巨石。

更可怕的是,这些条款通常是以“同意即视为接受”的形式签订,很多创业者甚至根本没看懂其中的法律条文。

那么,创投机构呢?它们难道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吗?其实,深创投的撤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也意识到,一旦全面启动对赌协议,所涉及的诉讼和回购金额将是个巨大的数字,甚至可能让整个行业陷入混乱。

那么,对赌协议就真的无解了吗?其实也未必。国外对赌协议的实施有严格的法律框架和限制条件,而在国内,我们需要的是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进行规范。

在市场经济下,法律是最好的“防火墙”,它能够在资本与创业者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既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也让创业者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对于创业者来说,与其在事后被动挨打,不如在签协议之前就多做功课。找专业的律师团队,仔细研读条款,甚至与投资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争取合理的对赌条款。

这些都是防止陷入老赖困境的有效途径。

对赌协议,本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但它不应该成为创业者的噩梦。我们希望,未来的创业环境能更加完善,资本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让“赌”变成“共赢”。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当对赌协议变成创业者的“生死劫”,资本与创业者之间的平衡点到底在哪里?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43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44

用户15xxx44

2024-08-31 09:15

为什么放高利贷的都是人生赢家?

蓝色大海

蓝色大海

分享一切你们想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