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首端午诗词,悠悠艾草香,片片粽叶长,祝你端午安康

点墨漫诗意 2024-06-07 21:22:45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已至,夏至未至,时光清幽,白昼也越来越长。诗起扣题,铺陈叙事,然而,首句并非只是对节气更替的平淡白描,“清”亦可解作“清平”,“时清”传递出时下天下清平、朝堂政事通达的信息。“日复长”,则表明社会安定、光景绵长,可见,端午节皇帝有话要说。“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一句,用商王武丁与傅说之典,典出《尚书·说命下》:“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句话将臣与君的关系譬如酒曲之于酒、盐醋之于羹汤,而诗中盐梅已入鼎,美酒也已在杯中流转,喻指贤臣们的辅政之功,与上文提到的政通人和构成因果。武丁与傅说是商代的明主与贤臣,诗人正是奉行古人留下来的教导训诫,才使唐王朝得到绵长不绝的庇护,开创了鼎盛的开元之治。此处诗人以端午习俗中祈福避祸的五彩丝作比,照应标题,接着连用两处比喻,将贤臣喻为花团锦簇的木槿和沁人心脾的芦苇,强调君臣亲近,接触沟通,如此方会国运昌盛、百姓安康。尾句直白,以假设的方式来缓和语气,却表达出对臣子不容置疑的要求。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作这首诗时,诗人因与肃宗政见不合,面临着被贬谪的可能。而此时,皇帝御赐的宫衣上竟然有诗人的名字,不可说不意外,故而,诗人用了一个“亦”字,表达自己在端午节被恩泽覆盖的惊异。颔联描绘赐衣的精美,软似含风,轻似叠雪,有比喻,有夸张,词语唯美雅致。颈联“处”表示地点,“来”表示时间,写着诗人名字的地方墨迹微湿,说明诗人一收到赐衣便撰写了这首词;暑热天气穿起时一定清爽,诗人将心理温暖的感受用身体惬意的感觉表达出来。“意内称长短”,表明衣服虽然未着身,但心里测算,大小合适,足见唐朝礼制的周全。最终诗人将满腔感激直白倒出,诗缘情,杜甫诗歌一向情感深沉、充满蕴藉,这首诗的感情外显,却不失真挚。

乙卯重五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创作这首诗时,诗人已入古稀之年。辞官归家的日子里,诗人渐渐融入田园生活,这一时期的诗作也表现出清旷淡远的风格。诗开篇扣题,一个“好”字,既在描写山村仲夏的美景,与下文满树榴花相照应,又透露出节日里诗人的大好心情。五月是石榴花开的时节,欧阳修《西园石榴盛开》诗中写石榴花也用到了“繁”字,“荒台野径共跻攀,正见榴花出短垣。绿叶晚莺啼处密,红房初日照时繁。”繁,一是说数量多,一是说开得盛,火红的石榴花将节日氛围衬托得更加热烈。颔联、颈联都是山村端午节俗的描写,从尾联的“吾事毕”可以推测,年迈的诗人参与到了欢快的节庆活动中,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直到日暮。尾句“一笑”二字,显露出诗人英武、豪迈的气概,仿佛看到了他“慷慨心犹壮”的影子。这首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齐谨严,色彩明丽,闲适细腻。

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

【宋】余靖

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

端午龙舟竞渡之俗兴于楚地,官府、百姓通过赛龙舟的方式凭吊屈原。面对百舸争先的热闹场面,诗人不由得想起屈子投江的悲壮。首联因所见以起兴,借龙舟引出对屈原被谗放逐、一身空死的伤心。继而,诗人又由屈原联想到自己。从政四十一年,竭智尽忠,建策匡时,以“清”“公”“勤”“明”“和”“慎”六字箴言为座右铭,抚民治吏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着做一个清正廉明、为国为民好官的不容易。《楚辞·渔父》中屈原自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后世以“独醒者”指代不随波逐流的人。诗人自比“独醒人”,表达了政事上没有应和之人的苦闷。举世混浊之时,孤独是清醒者的特质,因此,尾联中的“古今嫌见”是劝君酩酊的原因。然而,此处的劝诫并非真劝,而是反用其意,以此抒发诗人“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愤懑。这首诗吊的是屈原,感的是时事,言语平易,寓意深刻。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这首诗题为“和端午”,写的是人们在端午节所凭吊的爱国诗人屈原。全诗虽未见屈原之名,却每一句都在写他。端午竞渡的习俗,来自于拯救屈原冤魂的传说,然而“忠魂”已去,“讵能还”表达出对“国亡身殒”灰飞烟灭的悲哀与无奈。诗人为屈原所受的冤屈愤愤不平,他慷慨赴死也无法改变楚国灭亡的命运,最终只有一部《离骚》绝唱千古流传。诗的尾句虽有颓丧消沉的意味,但《离骚》所蕴含的内美、修能、求真、民本及爱国情怀得以传承万代,光照后人。整首诗凄清悲切,言辞平易却不失雄浑,充满了对屈原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创作这首诗时,诗人在狱中已近三年。自关押时起,劝降之人络绎不绝,有王公遗老,有至爱亲人,甚至元统治者也以重利利诱,他都宁死不屈,以诗明志。是日端午,一个祭祀屈原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纪念屈原高洁廉贞、为国赴死的爱国精神。诗人从五坡岭被俘后,便怀有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之心,诗人打算以屈原为榜样,救国不成即殉国。首联铺陈叙事,“一枝艾”道出节庆礼俗与当下处境的巨大反差。馈赠者为何人不得而知,但从中可以看出,时人对诗人的尊重。颔联以故人、新知不在身边,写节日里的孤独与凄凉。诗人诗作中常有“丹心”语,“丹心射碧空”“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是不息的忠诚之心、赤诚之心,人已老去,但拳拳爱国之心一如往昔。尾联明确、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从屈原之所居“将以有为也”的坚定信念,表现出他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与积极奋发的生死观。

戊戌端午

【元】方回

退休敢望赐宫衣,破箧重寻旧暑絺。

梅子黄时端午又,葵花红处故园非。

画符焉用元无病,标锦休争但合归。

赖有故人饷新煮,一杯草草勒鱼肥。

首联“敢望”实为“不敢望”“岂敢望”,略带酸楚味道,而“破”“重”“旧”三字,渲染了愁怨凄苦的心境。“赐宫衣”是自唐以来端午节的宫廷习俗,“暑絺”也说明仲夏已至,换季在即,均为端午节情事的写照。颔联托物寓意,对仗工整,时间上的“又”与空间上的“非”,表达出时序往复、家园不在、沧海桑田之意。颈联再次提到端午节俗,不在于描写节俗的喜庆,而在以“焉用”画符和“休争”锦标表明当下处境:诗人生活百无聊赖,对节庆活动已不感兴趣。幸好有老朋友、有新烹好的饭菜,有薄酒,有肥鱼。尾联欲表达出归隐田园的老者的达观心态,而在这份达观深处蕴藏着感伤。整首诗借事抒情,清新明秀,句律流畅。

端午

【元】吴师道

今年重午住京华,一寸心情万里家。

楚些只添当日恨,戎葵不似故园花。

案头新墨题纨扇,墙外高门响钿车。

朋侣萧疏欢事少,谁令衰鬓受风沙。

思乡与怀远是古代诗词的一大母题,特别是节日思乡。“一寸心情万里家”一句,以距离上的强烈对比,将对家的眷恋与牵挂展现出来。思乡实为思亲,诗人以移情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入手,写乐曲带来的烦恼,写花儿不够美艳,表达内心的不快与煎熬。古人端午节以扇子为礼物互相馈赠,诗人备好了纨扇等着客人的到来。墙外车马喧嚣,而诗人京华友朋稀少,耳闻车马声却不见友人来,突显了诗人孤单的处境与孤独的心情,不免让人心生悲凉。尾联诗人感叹朋友日渐零落,自己也添了白发。此处的“受风沙”乃虚指,古诗文中“风沙”常与边塞相关,农历五月已是仲夏,北方也很少有风沙,诗人这样用,极言离家千里的孤苦与忧伤。

五日

【明】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明代吴地纺织业发达,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商贾逐利而来,打造出一片商业文明的繁华胜景。这里也是滋养江南文人的水乡泽国,才俊名士辈出。这首诗描述的就是吴地欢庆端午时锦帆彩缆、笙歌鼎沸的情景。首联勾勒吴地五月的景色,天水烟云美不胜收。颔联写琴女游艺、水手竞游,描绘出节日的欢乐与喧闹,沉静的水光天色与青年男女们动态的美相映成趣。颈联描绘船舸、器物的细节,“珠帘枕簟”,慵懒奢靡,“画桨琴筝”,气韵优雅。其时,诗人多次科考不第,便回乡与友人吟诗作文,把酒言欢,然而诗人又不甘于此,意图尽忠报国。尾联诗人借窥看为君王拉纤的纤夫,表达了想要出仕、任职朝廷的心意。

端午

【清】樊增祥

午日新凉宛似秋,广庭梧竹翠修修。

绿浮一盏菖蒲酒,红煞两株安石榴。

自剥菰筒酬屈子,戏拈缯彩制罗睺。

生衫团扇香盈路,最忆西陵竞渡舟。

诗开篇描写仲夏院中景色,“新凉”和翠色,带给人清凉与雅致的感觉。诗中有画,从首联来看,画的底色是冷色调的,为下文回忆与想念做好铺垫。菖蒲与石榴是端午的节物,点明题意。青青的酒与火红的石榴色彩对比强烈,使整个画面明丽起来。颈联写端午节俗,诗人亲自参与到做粽子、写符箓的活动中,此情此景牵起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纵然被节日欢娱的气氛围绕,还是想起了年少时宜昌西陵峡上竞渡的热闹场面,怀念故乡,怀念旧时光。诗人诗风艳丽,辞藻精美,也因诗文追求雅典流丽、稍逊性情内容而饱受世人争议。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作这首词时,词人贬居惠州,侍妾朝云始终陪伴在词人身边,不离不弃。二人感情笃厚,相知相爱,因此词中未见贬谪的痛楚,反而满是轻松快意的生活趣味。词中没有提及端午,上片的“浴芳兰”、下片的“彩线”“小符”,均为端午节俗,点明题意。上片写端午前一天,女子为次日沐浴采摘兰草,忙碌不已。“轻汗微微透碧纨”,描写细腻,以热情高涨的劳动场面,表达出女子对“浴兰汤兮沐芳”(《楚辞·九歌·云中君》)的期待。明朝沐浴,那么晴空下的河流里一定满是洗下的胭脂香粉。此处“涨腻”与下片“绿云鬟”,化用唐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前者说明女子脂浓粉香,后者说明女子鬟发如云,足见是个美人。下片中女子已缠上了彩线、戴好了小符,“轻缠”“斜挂”刻画逼真,写出了女子的温婉与柔美。如此佳人,希望能与之相伴千年。词人用“千年”的夸张表达,表明心意。节日里,许下与爱人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的心愿,应是对自己最美好的祝福吧。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首词写端午,仿佛是在叙述一个情节简单的生活故事。五月的石榴花开得红艳艳的,在蒙蒙细雨中,杨柳低垂,这是女主人公生活的外景。“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表现出端午的节令特点,女主人包好了粽子,叫人用金盘装好,给朋友们送去。她手拿绢扇,扇面上画着一对凤凰。用兰汤沐浴,喝菖蒲酒,都是端午习俗。下午女主人在睡觉,忽然外面的黄莺叫了一声,女主人被惊醒了,但还是睡眼蒙眬。从故事叙述的内容来看,这个女主人公似乎是空守闺中。“生绡画扇盘双凤”透露了她的身份和愿望。黄鹂惊梦的情节,让人联想到唐人金昌绪的《春梦》:“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那么,这个女主人公是不是也有一个相似的梦呢?

贺新郎·端午

【宋】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上片开篇描写仲夏庭院的景色,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并以端午时节开放的榴花点明题意,简洁明了。“画帘开”引出人物,一众角色上场,有穿着粗布衣衫、手摇纨扇的词人,有佩戴端午节物的儿女,有竞渡的少年,有观看赛龙舟的游人。词人“老大”,没有了投身节日的热情,在儿女们钗符艾虎的对比下,衣尤显朴素、简单;而一个“慵”字,也将词人与观渡的游人和竞渡的少年区分开来,抒发其岁月已老、身被废弃的抑郁心情。下片怀古。起笔写屈原高洁的品行。词中化用《离骚》典故,一方面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一方面由屈原祭神的“椒糈”引出时人端午节祭奠屈原的“角黍”。词人质疑角黍习俗的来历,并运用反诘的修辞手法,表明对只求节俗形式却不发扬屈原精神的否定态度。“把似”句是整首词的核心观点,倘若屈原独醒到今,恐怕会想还是当年醉死一了百了。词人通过假设性的评论,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曾经一心为国的他屡遭权贵迫害,如此阴暗的政局,即使是屈原活到今日又如何?只好一声苦笑,凭吊屈原,也悼念那个满腔爱国热情的自己。

临江仙·端午

【宋】刘辰翁

幸自不须端帖子,闲中一句如无。爱他午日午时书。惟应三五字,便是辟兵符。 

久雨石鲸未没,小风纨扇相疏。邀朋一笑共菖蒲。去年初禁酒,今日漫提壶。

德祐年间,词人受聘史馆、太学博士等职,却未就任。按例端午内宴上,翰林学士应呈献帖子词,贴在阁中门壁上。端帖子通常以颂升平、美帝妃为主题,词人乃一介布衣,故而庆幸自己无须写那空无一物的端帖子。与端帖子相比,词人更喜欢午时书,寥寥数语便有消灾避祸的功能。端帖子是应诏颂圣之作,而午时书是文人趣味之作,通过两种不同文体的对比,表明了词人对朝堂之事的态度。这个端午节有雨有风,此处“久雨”双关,一是指连绵不断的雨水,一是指无止无休的战事。而位于皇家园林中的石鲸,也象征着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政权。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之时,不如约朋友一起把酒笑对佳节,可酒壶中哪里有酒?根据词人自注,其时金兵南侵,南宋朝廷为了抗击金兵,一再增加酒税,由官家开设糟房,派专官管理,造成全城街巷无酒可售的局面。词人以轻松风趣的笔调,漫话南宋末年的国情与政事,词中处处见端午节俗,却意不在节俗本身,内蕴丰富,寓意深刻。

虞美人·端午闺词

【清】陈维崧

年年竞渡喧歌唱,雪屋崩银浪。如今不见木兰桡,门掩一庭微雨读《离骚》。 

风前皓腕缠红缕,往事依稀数。多时忘却辟兵符,今岁重新提起暗嗟吁。

“年年”与“如今”,将上片明确地划分为两个部分,前者热闹欢腾,后者静谧凄清,特别是“雪屋崩银浪”一句,不仅画面充满了力量感,“崩”字使人仿佛听到隆隆的呐喊声与欢呼声,与闭门掩户、细雨中悲恸地吟诵屈原爱国诗篇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下片继续今昔对比,不似上片以区域分割的形式将今昔对峙,而是将对比蕴藏在主人公喃喃的叙述中。是日端午,有雨有风,主人公一边将长命缕缠在手腕上,一边回忆着渐渐模糊的往事。很多年都不曾佩戴这些节物了,现在重新拾起旧俗,不免心中唏嘘。词人力图通过对往日与今朝过节场景大不同来讲其背后的故事,上片中的《离骚》与下片中的辟兵符,说明是战争改变了一切,太平不再,兵患四起,是今昔不同的原因,也是词人伤感长叹的原因。整首词言语平易却情真意切,既有婉约阴柔之风,又不乏豪迈雄浑之气。

0 阅读:160

点墨漫诗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