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称为“霸总专业户”的黄晓明,这些年一直在尝试打破固有形象。从早期的偶像剧到后来的口碑转型之作《烈火英雄》《中国合伙人》,他似乎有意在探索更加多元的表演风格。然而,观众对他的每一次“尝试”似乎都带着一种“观望”的心态——这一次能不能让人眼前一亮?
近期上映的电影《戴假发的男人》,是黄晓明的又一次挑战。这次,他选择了一个彻底颠覆以往形象的角色:一个颓废、内心充满愧疚的中年律师孟中。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黄晓明不仅减重50斤,还在电影中自毁形象,将颜值抛诸脑后。然而,这样的努力似乎没有换来票房的回报,影片上映六天,仅收获了500多万的票房。
更让人遗憾的是,一周后电影便被迫撤档,转为线上播映。票房遇冷引发了网友的调侃:“这次投资方亏大了,电影院都快空场了。”
《戴假发的男人》讲述了一个表面光鲜、内心挣扎的律师孟中的故事。影片中的孟中已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按理说,他的人生已经算是功成名就。然而,这位律师却执着于为穷人打官司——那些几乎不可能赚钱的案子。
他帮助的对象,大多是底层的农民工、被无良雇主剥削的打工者。这种“赔本赚吆喝”的行为,让同事们颇为不满。尤其是孟中选择的对手,往往是社会上有权有势的大老板,直接影响了律所的生意。
更令人费解的是,孟中不仅不从这些案件中获利,甚至还自掏腰包为受助者提供生活费用。这种行为,不仅同事们无法理解,甚至连陌生人也会觉得“愚蠢”。
但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位看似正义感爆棚的律师,曾在年轻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故事的时间线倒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彼时的孟中还是一个年轻的司法考试考生,出身于一个贫困的修鞋匠家庭。父亲酗酒成性,对孟中非打即骂,家庭的压迫让孟中对改变命运的渴望愈发强烈。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和他作对。他连续三次参加司法考试,每一次的成绩都比上一次更差。失败的打击让孟中逐渐走向崩溃,甚至尝试割腕自杀,却被父亲暴打了一顿,骂他是“废物”。
在一次深夜开出租车的途中,孟中载到了一名醉酒的乘客。这位乘客不但拒绝告知目的地,最终还仅能掏出10块钱作为车费。当孟中试图把乘客赶下车时,醉酒的乘客突然醒来,骂了一句“废物”。
这一句话,点燃了孟中内心多年积压的愤怒。他冲动之下,将醉汉拖下车,并在情绪失控中将对方踹下河。醉汉溺水身亡,孟中冷静下来时,已无法挽回,只从河中捞起了一顶假发。
幸运的是,那个年代的信息传播并不发达,这起死亡事件被警方定性为意外溺亡,孟中因此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虽然逃脱了法律的追责,但孟中并未能逃脱内心的煎熬。此后,他开始投入到司法援助的事业中,希望通过帮助弱者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他甚至找到当年被害人的女儿,默默资助她的生活与成长,扮演着“隐形父亲”的角色。
然而,正当孟中试图让生活逐渐回归平静时,命运再度向他伸出了魔爪。一位神秘人物突然出现,声称自己目睹了当年孟中杀人的全过程,并以此威胁他。
迫于压力,孟中试图与这位目击者进行谈判,但事情的发展远超出他的控制。在一次争执中,孟中再次失手,犯下了第二起杀人案。这一事件,彻底打破了他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心理防线。
从故事结构来看,《戴假发的男人》试图讲述一个充满人性挣扎与自我救赎的故事。导演显然希望将影片打造成一部心理悬疑与犯罪题材的佳作,类似于经典的《周处除三害》,通过人物的复杂内心展示人性的多面性。
然而,影片在剧本逻辑上的漏洞,却让整个故事显得不够严谨。
更遗憾的是,黄晓明虽然在形象上做出了巨大牺牲,但在情绪的表达与人物内心的挣扎呈现上,仍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他的演技固然有进步,但仍然未能完全展现出孟中这一角色的复杂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