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女本想二胎随母性,亲爸的本能反应让她打消念头,太现实了!

木棉亲子课堂 2025-02-11 14:17:36

这些年“随母姓”这个话题一直很火。

papi酱作为新生代独立女性的代表,经常在网上发表一些独立女人的言论,尤其是她跟婆家的相处方式,简直让很多女性“顶礼膜拜”。

papi酱跟婆家的相处方式很特别,那就是:不面对,不相处,不负责。

早在结婚前,papi酱就与老公老胡约定好,让夫妻关系变得简单一些,结婚只是两个人的事儿,结婚之后各自对各自的父母负责,并且不需要跟对方的父母往来。

所以在结婚前,双方老人见了一面,坐下来谈了两人的婚事,此后两人便不再跟对方父母往来,根本不存在过年回谁家的问题,一直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然而papi酱却因为生娃后孩子随老公的姓被骂上了热搜。

这些粉丝认为:papi酱作为独立女性,肯定要让孩子随自己的姓啊,怎么可能让孩子随老公的姓呢?

有个朋友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她是独生女,父母一直想让她生娃后有一个孩子能随母姓。

朋友生一胎的时候难产,顺产剖,可以说是历经艰险才生了这一胎。

有一次闲聊,朋友跟父母说:还想再生一胎。她父母立马瞪了她一眼:生孩子的时候那么遭罪,还那么凶险,还生什么二胎?

朋友回答说:我这不是想着生个二胎随你们姓,这样你们也有意义。

谁知道话音刚落,朋友的父亲就举双手赞成:

只要身体允许,再生一个也行。

随后还说:等生了二胎以后,我们住的这套老房子就过户给他,虽然房子有点老,可地段好呀,我们每月退休金花不完,手头也积蓄,老二的衣食住行我们都包了,要是有能力将来再给他再买一套!

本来我们以为朋友肯定会答应了,谁想到朋友仔细想了想绝对放弃生二胎,朋友说:实在不想因为财产的事儿让两个孩子之间生嫌隙,让婆家和娘家因为孩子的事儿不合。

如今随母姓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但随母姓多少还是存在一些弊端。

01丨

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就是人为的制造分裂

我一个远嫁到广东的朋友也是让孩子随母姓,为此朋友连生了三胎。

老大随母姓,由外公外婆带大,公婆和老公几乎不插手,老二老三则是随父姓。

现在造成的局面就是,老大在家像个外人,像是外公外婆的孩子,在爷爷奶奶面前更是拘谨。

每年寒暑假,外公必定坐车来把老大接走,等到开学前再送回来。

因为姓氏不一样,老大在学校总是被老师问:你爸爸妈妈离婚了吗?每次都要解释一通。

如果双方都是独生子女,说句现实的话,他们两人是一个整体,也都很多相似地,继承双方父母的所有。

两个孩子本来都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双方长辈都把对孩子的爱投注到孙子辈身上了,一样的亲。

但如果生两个孩子,姓氏不同,则会产生很多现实矛盾。

02丨

家族脉络混淆

在传统家族观念里,姓氏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

父系家族姓氏传承往往有着清晰的脉络,从家族族谱等方面可以追溯家族的发展历程、先辈事迹等。

如果孩子随母姓,可能会在以父系为主的家族传承体系中造成一定的混乱。

例如在一些有着悠久家族历史和庞大族谱体系的家族中,家族成员的姓氏变更可能导致在族谱续写、家族祭祀等活动中难以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因为传统模式大多是基于父系姓氏传承来组织家族事务的。

许多姓氏文化是与父系传承紧密相连的,包括姓氏的起源、家族的堂号等。

以我们的姓氏文化为例,有些姓氏有独特的姓氏图腾、姓氏发源地等文化内涵,比如孔孟之乡,这些文化元素往往是通过父系子孙的繁衍得以延续。

孩子随母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父系姓氏文化的传承完整性。

03丨

给孩子造成麻烦

在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中,传统的孩子姓氏模式是随父姓。孩子随母姓可能会面临一些社会偏见或不理解。

例如在学校等社会环境中,当孩子的姓氏与大多数传统模式不同时,可能会受到同学或者其他人的好奇询问,甚至可能会有一些不当的猜测或者误解,这可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在一些社会关系认知中,父姓被视为家庭关系中的一种主导性标识。

孩子随母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这种传统的父权观念下的社会关系认知模式,这可能需要家庭在处理家庭关系、对外社交关系时做出更多的解释和调整。

而且随着孩子的长大,两个孩子不同的姓氏,本来是亲兄弟,但感觉好像是亲戚一样。

对于二胎随母姓的孩子,很多都是越过了父母,直接继承对应姓氏父母的所有,随父姓的继承爷爷奶奶的财产,随母姓的则继承外公外婆的财产。

到了孩子们长大结婚生娃的年纪,从第二代的时候,就被分成了两家,两个孩子慢慢成了亲戚。以后本是亲兄弟的两人可能会对另一个孩子说,你怎么来我家了?

当然了,现代社会倡导性别平等,孩子随母姓也逐渐被很多人接受,而且这也是家庭自主选择姓氏权的一种体现。

0 阅读:0
木棉亲子课堂

木棉亲子课堂

母婴育儿写作达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