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近期动荡引发了人们对德国工业未来的担忧。日前,大众汽车管理层宣布,公司面临50亿欧元的资金缺口,计划通过关闭本土工厂和削减成本的方式来应对。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欧洲,也让外界对德国工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担忧。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荣茂观察。
9月4日,大众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Oliver Blume)和首席财务官阿诺·安特利茨(Arno Antlitz)在沃尔夫斯堡总部召集了2.5万名工人举行了一场全员大会。这场会议不仅影响到了现场工人,还有5000多名工人通过大屏幕在外面观看。然而,会场气氛异常紧张,工人们脸上的焦虑与不满通过此起彼伏的口哨声和嘘声显露无遗。布鲁姆直言:“不会再有来自中国的支票了。”这一席话无疑让员工们意识到,大众汽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大众的工厂关闭计划将从其子公司奥迪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工厂开始,这标志着德国乃至欧洲汽车工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重大转折。大众的本土工厂,如沃尔夫斯堡、汉诺威、德累斯顿等地的生产线,也将在2026年前关闭。这将直接影响到超过11万名工人的就业,并将重创下萨克森州的经济。
尽管大众集团公开表示资金短缺是关闭工厂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大众的财务数据并不支持这种说法。2023年,大众集团实现了2936亿美元的营收,利润高达152亿美元,位居全球500强企业中的第15位。如此丰厚的利润,显然不应该让公司陷入资金紧缺的困境。那么,为什么大众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答案或许比表面更加复杂。
大众汽车的投资行为也与其“资金短缺”的说辞形成了鲜明对比。今年4月,大众宣布将在中国合肥投资25亿欧元,用于扩建其生产设施和创新中心。这一举措让人怀疑,大众的真正目标是逐步转移生产基地,离开德国。德国政府近年来的“去工业化”趋势,以及能源政策的变化,使得大众不得不考虑将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低、市场更有潜力的地方。
在探讨这一危机时,不少德国媒体将其归结为政治因素的影响。自朔尔茨领导的“交通灯联盟”上台后,德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以绿党为代表的政党在环保政策上采取了激进的立场,提出了一系列可能对工业企业造成重大影响的法规,正在使德国工业逐步丧失竞争力。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Robert Habeck)多次阻挠中德之间的商业合作项目,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他阻止中远集团收购汉堡港的股份。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德国企业界的担忧,也让中德关系陷入了紧张。
德国政府的能源政策也是导致这一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俄乌战争爆发,德国切断了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供应,迫使企业不得不从美国购买价格高昂的天然气。能源成本的增加直接提高了德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了它们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德国工会在这一背景下仍然推动工人涨薪、减少工作时间,更加剧了企业的负担。结果,大众等企业不得不通过关闭工厂、裁员来应对不断增加的成本压力。
德国国内舆论对此次危机反应激烈,民众和企业界纷纷指责政府政策失误,呼吁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挽救工业基础。在《图片报》的评论区,许多德国网友纷纷将矛头指向了现任政府,认为绿党等执政党正在通过一系列错误的决策摧毁德国的工业基础。有人讽刺道:“四天工作制?现在我们实现了零天工作制。”这一评论尽管带有调侃意味,但却道出了德国工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德国媒体纷纷报道这一事件,认为大众的危机是德国整个工业危机的缩影。《世界报》形容德国正经历“无声的工业消亡”,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德国政府的政策失误。自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以来,德国曾一度被视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军者。然而,短短十年间,德国的工业优势正在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工业404”的讽刺性称号。
事实上,德国曾经的工业辉煌,离不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1937年,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大众汽车,而这一举措帮助德国迅速建立了世界领先的汽车工业。二战后,大众汽车凭借其著名的“甲壳虫”车型迅速复苏,成为了德国经济复兴的象征。然而,如今的德国政府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年那些帮助德国工业崛起的政策,转而将重心放在环保和“价值观外交”上,忽略了工业的现实需求。
德国与中国的关系也是此次危机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作为德国汽车业的重要市场,中国曾长期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9年,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然而,近年来,由于德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强硬立场,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尤其是经济部长哈贝克和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在对华政策上采取的强硬立场,给中德商业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可以说,大众的危机不仅仅是企业的困境,更是德国整个工业体系陷入困境的缩影。如果德国政府不能尽快调整政策,德国的制造业将继续陷入低迷,更多的企业将步大众的后尘,选择离开德国。而曾经依赖工业支撑的德国经济,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看,大众的关厂决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商业决策,而是德国工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的集中体现。德国制造业曾以其高效、创新和质量著称,但如今,这一切都在被环保政策和政治意识形态所吞噬。德国网友或许调侃道:“我们只能靠香肠和啤酒过活了”,但这一现实背后是德国工业和经济潜在的巨大危机。
最终,大众的危机能否为德国政府敲响警钟,让他们重新审视“去工业化”的政策,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遏制,未来的德国工业只会越来越萎缩,曾经辉煌的“工业强国”或许真的会变成历史的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