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公司,不一定是“独角兽”,但一定是“吸金兽”。
随着新能源概念如日中天的,还有另外一条赛道,即汽车智能化,而智能驾驶(完全体将是自动驾驶)又是异常之火热。
它已经将汽车彻底剥离于机械组合之外了,转身为伟大的人工智能应用板块。
是的,“伟大”两个字,就是自动驾驶的注脚。
它编织了很多梦,也制造了很多焦虑,我们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必须all in智能驾驶,不然就会彻底落伍一般。
于是,大量热钱涌入,主机厂或自建军团,或联合智驾供应商。即便在近两年,智能驾驶有些降温,但它仍是汽车最火热的军备竞赛。
只是,热钱不会一直在,“全自动驾驶”却更像一张饼。那么,下一步,总要上岸,特别是对智驾供应商而言,IPO上市好歹是关键一步。
最近悄悄萌生的“上市潮”,俨然给了早期投资者安全退出的机会,那么,这能否彻底拯救智驾公司们呢?下文继续聊。
数次传出要IPO上市的Momenta, 最近迎来了实质性进展。6月17日,证监会网站显示:Momenta提交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材料,已获证监会收悉。
据证监会官网发布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规定,首次公开发行或者上市的,应当在境外提交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后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备案。
这表明,Momenta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上市申请文件,其赴美IPO或已成定数。
在这之前,Momenta共获7轮融资,累计公开融资额超12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凯辉基金、腾讯投资、云锋基金、蔚来、上汽集团、奔驰中国、丰田等知名机构和主机厂。
翻看Momenta的融资之路,也可谓是相当顺利,首轮就获得500万美元的融资;而后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超2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
2021年3月,C轮更是得到了5亿美元的融资,一跃成为当时单轮融资金额最高的中国自动驾驶公司。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Momenta颇受汽车主机厂的欢迎。
2020年,Momenta宣布同丰田达成战略合作,提供基于摄像头视觉技术的高精地图及更新服务;
2021年,Momenta与比亚迪在深圳举行合资公司揭牌仪式,官宣成立“深圳市迪派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2023年,Momenta与智已汽车达成合作,成为其IM AD智能驾驶系统的供应商。
而最新的合作传闻则指向了奔驰纯电CLA车型。据传,Momenta将为其提供不依赖高精地图的高阶智驾方案,实现城区导航辅助驾驶功能。不过,奔驰中国的回复是:不予评论。
此次,Momenta预计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拟发行不超过6335.29万股普通股,计划筹集2至3亿美元资金。
其实,关于Momenta上市的传闻,早在2020年就已经出现了,而那时风光无限的Momenta目标筹集金额高达10亿美元。如此对比,现在筹集的金额要直接缩水8亿美元了。
资本市场给了面子,但又没全给。
毕竟,和之前的融资环境相比,现在上市并不是一个顶好的时机,但抓紧时间窗口,往前走一步,让早期投资者有机会“转手”,亦非常有必要了。
经营压力,是压力,但给市场及股东们提供信心,也是更迫切的压力。
智能驾驶研发成本高、落地难,盈利模式不清晰已不是秘密,多家自动驾驶企业仍面临亏损,甚至一些企业已经有了倒闭的风险。
尤其是汽车行业内卷加剧,主机厂大打“价格战”,竭力压低成本,整个汽车产业链毛利更吃紧,以至于不少经销商亏着卖,卖一台、亏几万也不是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们正在失去耐心。据至美研究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一级市场自动驾驶融资总额是412亿元,一共融资161笔;2022年融资金额则是107亿元,一共146笔;而2023年自动驾驶的融资事件和金额更是持续性下降,共计84亿元,仅77笔融资。
别等了,有条件的,抓紧时间上岸;就算没条件的,也要想尽办法挤破头,创造条件争相上岸。
Momenta绝对不是蠢蠢欲动的唯一。据悉,在自动驾驶领域,包括佑驾创新、纵目科技、小马智行、地平线、如祺出行等自动驾驶公司正进入上市排队阶段。
冲啊!就算抢不到头名,也别做尾名。
去年11月底,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宣布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
经双方协商,华为拟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长安汽车拟投资该目标公司并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支持目标公司成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产业的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产业领导者。
时隔半年后,长安汽车公布了合作项目的最新进展。5月7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华为的投资合作项目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目前,长安汽车已基本完成该项目涉及的财务、法务、业务与技术尽职调查,双方正在就交易关键条款进行进一步协商。
鉴于项目重大性、复杂性及交易各方推进内部程序的需要,项目进度较备忘录中预估有一定延迟。根据最新项目进展,公司预计不晚于2024年8月31日签订最终交易文件。
掐指一算,也就不足2个月了。而在这之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以下简称为华为车BU)也是动作不断。今年4月,北京车展开幕前夕,华为发布了智能驾驶新品牌“乾崑”,包括乾崑ADS、乾崑车控、乾崑车云等方案,此外,还带来了千悟引擎、乾崑音响及车载最强生态等技术亮相。
华为车BU CEO靳玉志表示:“2024年是智驾规模商用的元年,华为发布以智驾为核心的‘乾崑’新品牌,整合华为在ICT领域3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经验,开发最强汽车智能内核。”
同时,他在发布会上也宣布了乾崑品牌的首批合作伙伴,包括东风、长安、广汽、北汽、赛力斯、奇瑞以及江淮等。
很新鲜的一个消息:6月26日,阿维塔宣布,将首批搭载华为乾崑ADS 3.0高阶智驾,并计划于6月29日(周六)开始在全国开启为期一个月的智驾体验活动。
脚踏汽车圈,但华为的角色一直都很微妙。一方面,它不会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入局;另一方面,它又不仅仅是一个供应商的身份,而即使向外供货,要占据供应链板块,也是掐着行业里最赚钱的“花骨朵”,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
但我们又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近几年,也恰恰因为华为的入局,国内的智驾水平,以及与智驾有关的宣传科普,正大跨步式地前进,这已经悄然吹到了普通人的“信息感知圈”,也真正掀起了智能化下半场的大混战。
身在智驾供应商之列的华为,既没有IPO上市的“投名状”,也没有经营压力的“生死簿”,最差的状况就是感慨一下,“汽车圈的利润怎么如此之低?投入回报率怎么如此不美丽?”
然而,它不会缺钱,也不缺人才,车BU走独立路线之后,估计也不缺客户。毕竟,别说什么“灵魂论”了,一起入股的都是好朋友,有钱一起赚,你信任我,我也信任你,是客户更是股东,还有啥聊不明白的?
所以说,华为这个智驾供应商,相对于其他普通的智驾供应商,它具备的优势独一无二。华为供应的产品可以拆开卖,最次可以采购华为的MDC;合作关系也可以很灵活,HI模式,亦或者,把销售渠道也交出去的“鸿蒙智行”。
华为车BU,已经是一头巨兽了,商业模式有专人操刀,而技术进步,更有攘攘人才,所以,工程化落地能力非常快。
华为乾崑ADS 3.0,高举的旗帜,就是“将高阶智能驾驶从梦想带进现实”。据介绍,该系统具备了GOD(General Obstacle Detection通用障碍物识别)和PDP(Pre-decision Planning预测决策规控)功能。
其中,GOD最典型的应用,就是AEB的进一步升级迭代,不仅可以识别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还能对一些非常规的异形物体,做出检测判断,那确实将安全再提升了一个档次。
PDP则重点升级了“大脑”,想要实现类人化的决策和规划,让车辆的行驶轨迹更类人,通行效率更高,可以规划出更合理、更安全的路线。
同时,华为车BU也在求变,向市场下沉,推出了ADS SE版本,支持高速轻松开,“可见即可泊”的基础智能泊车能力,所面向的产品价格带,正大幅拓宽。
之前余承东曾坦言,20万以下的车型承担不了华为高阶智驾成本。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来不断迭代,不断进化,成本也会往更低的方向靠拢。
20万以下市场的“甜点诱惑”,谁都不会轻易放弃。
风卷残云,智驾供应商头顶光环,但也不会孑然自清,要“卷”的,谁也逃不掉。
这条技术为王的路,更要默默努力,积极探索。如Momenta,如华为,没有真正的高枕无忧。
而即便是主机厂的自建军团,又何尝感受不到智驾内卷的压力呢?且不论是不是贩卖焦虑,当所有人齐齐看向智驾赛道的时候,就拼命all in吧,赌一个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