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三门峡人,只会说普通话?

风长眼量 2024-08-05 09:30:33

河南三门峡,市区的人大都只说普通话,不会说河南方言,这是为什么呢?

三门峡位于河南省最西部,豫晋陕三省交界地区,覆盖秦岭东部支脉伏牛山、熊耳山、崤山等地。三门峡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大多数地方海拔在300至1500米之间。

三门峡最高峰是老鸦岔脑峰,海拔2413.8米,是河南省最高峰。

三门峡市区坐落在黄河南岸阶地上,三面临水,形似半岛,有“四面环山三面水”之称,市中心纬度是北纬34°46′23″,黄河水面海拔约316米。

三门峡面积约993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202万(2023年)。

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

三门峡是黄河沿线最后一道峡谷,黄河之水到此流速甚急,加上乱石暗礁密布,这里行舟非常困难。三门之中只有北边的人门最宽,尚勉强可以行舟。中间的神门和南边的鬼门狭窄,尤数鬼门最险,进入鬼门的船只很容易触礁船毁人亡。

每当汛期来临,三门峡黄河上飞珠溅玉,雾气腾腾,声响如雷,气势磅礴。

三门峡地处秦岭余脉崤山山麓,千古雄关函谷关矗立境内。因古时崤山与函谷关并称“崤函”之塞,三门峡又称“崤函”。

西周时,三门峡一带是焦国、虢国的封地,春秋时晋国假道伐虢,控制黄河南北两岸。

汉唐时期,都城位于长安(西安),中原各地的钱粮要通过漕运运至关中,三门峡是漕运难于逾越之处。漕舟到了三门峡,漕粮上岸改为陆运,以避开三门峡那段险道,过三门峡后再通过渭河运至长安。唐朝转运使裴耀卿在三门峡东西各建一个粮仓,集津仓(东)和三门仓(西),以供转粮之用。

三门峡历史悠久,按理说三门峡人应该有地道的方言,但三门峡市区基本上都用普通话交流,这与河南其他城市有区别,和三门峡黄河大坝有关。

黄河下游因为流速变缓,黄河携带的巨量泥沙容易沉积,致使黄河改道频繁,历史上黄河下游沿岸经常出现洪水灾害。

1957年,三门峡黄河大坝破土动工,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知识分子聚集到三门峡,设立三门峡市。

1961年,三门峡黄河大坝建成,很多大坝建设者留在了这座年轻的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生活在一起,加上后来开发金矿、铝矿、煤矿等,更多人背井离乡来到三门峡。这些人来自于四川、广东、上海、东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可谓南腔北调,方言口音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用方言交流比较困难,普通话成为最好的选择。

三门峡大坝前几十米,有一座露出水面的石柱,屹立于激流几千年而不倒,名为砥柱山,中流砥柱即来源于此。大禹治水时,在凿穿石山两侧,中间留下的部分露出水面,看起来像石柱。枯水季节砥柱山露出水面约7米;洪水季节则只剩一个尖顶,约1米左右。

三门峡也有不同于河南其他地区的方言,当地叫“此地话”,一般在部分城中村及周边农村会讲。只不过在三门峡市区,建设者及后代不会讲“此地话”,他们之间都习惯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 2024-08-05 12:15

    类似于山东东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