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耿华军:冷门爱好做成大事业,一本书赚6000万

遇见小野 2021-02-09 16:54:50

北京五环外的一间破办公室,北大毕业生耿华军第三次创业不太顺利,靠泡面度日,正在为去哪里找钱发愁。一天他吃着泡面研究地理,短信提示银行卡打入了300万,此前走投无路的他,干了一件大事,狂赚了6000万!

很多喜欢地理和旅游的人知道有个公众号叫做“星球研究所”,主做地理科普,被誉为中国新媒体式的BBC,这个公号的内容质量非常高,达到了BBC纪录片的水准。读星球研究所的地理科普文章,让人有一种人在家中就能日行千里、身在工位却能神游祖国大好河山的感觉。

它能把中国不同地域的壮丽河山、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土人情都讲得生动详实,配以高质量的高清美图,让人身临其境神游其间。

耿华军是一个资深地理控,非常喜欢地理。他天资聪颖,以高考状元的身份就读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后供职于社科院、当当、腾讯等知名机构,有十年互联网从业经验。2016年,第二次创业失败后,他决定回到自己最为热爱熟悉的领域——地理,做地理科普的公众号。

他在这方面有优势,一是喜欢,二是多年的研究,对地理非常熟悉,经历过北大的打磨和十年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历练,做事追求极致较为严谨,能出精品。

说干就干,他给这个地理科普公众号起名字叫做“星球研究所”,当时公众号经历几年迅猛发展后进入瓶颈期,红利期已过,尤其是新号,做起来挺难的。很多号为了生存壮大,不惜以标题党、互推、花钱打广告等方式做营销吸粉。

最开始“星球研究所”作为一个新号,阅读量惨淡,没有什么粉丝,只有耿华军昔日的同学、同事、朋友浏览,没啥阅读量,没有粉丝,也就没有收益。也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靠熬夜、吃泡面写文章更新,日子惨淡。

有人劝耿华军也学学一些号,标题起的惊悚点、内容上水一点、打点擦边球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扩大阅读量,植入点广告赚点钱,先解决生存再求发展。耿华军都拒绝了,他觉得要么不做,做就做精品,底线一旦破了就收不回去了。

在坚持了三个月后,耿华军写出了第一篇爆文《登上珠峰,你会看见什么》,阅读量300多万,公众号靠着这一篇文章涨粉60万+,一夜之间就逆袭了。这给了耿华军很大的信心,又接着创作出了《中国从哪里来》《别了,卡西尼》《什么是成都》《喜马拉雅的孤独》几篇爆文,粉丝量达到了100万+,商业价值显现。

公众号有个粉丝叫做范卫峰,是高樟资本创始人,他看到了这个公众号的爆发力和前景,联系到耿华军表示投资了300万,就这样获得了天使轮投资。随着公众号的发展,又获得了飞马资本、国家新闻网站旗下人民创投1000万A轮融资。

资本的进入让耿华军建立专业团队,签约了200多名摄影师,保证着内容输出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非常主流的人民创投也正是看重“星球研究所”的优质内容和内容背后的正能量价值观,“星球研究所”输出的内容多次进入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

应广大粉丝的要求,耿华军将星球研究所的文章精华汇总成一本书,叫做《这里是中国》。一上市就爆火,被认为最有价值的地理科普书,销售几百万册,耿华军团队也因此获利6000万。

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是因为高质量,高价值,高颜值。

书中精选365张充满地域特征的高清长图,519页充满感动的中国故事,更有53张专业的有凹凸手感的地图。

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简直呆了,太好看了,五百多页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照片质量很好,张张精美,堪称艺术品。三岁多的小侄子虽然不识字,但还是被图片吸引了,抢过去看。

不仅有高质量的图片,还有对地理成因、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讲解,是一部纸质版的《走遍中国》,有很好的地理科普作用,以有趣的方式重温了一遍中学学的地理知识。

书中的地图好多是凹凸感的,高原、山脉、平原、河流等手感颜色都不同,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我上学的时候如果有这本书,就不用死记硬背和反复画地图了。好多地图和图片为了保证质量,都是折页的,展开是很大一幅,非常直观震撼,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很有帮助。

书中写九寨沟,展示了它的绝世美景照片,讲述了它的特殊地理成因,牵涉到板块、地理位置、气候等等,由此又讲到前几年的九寨沟地震,是偶然也是必然,地震毁了一部分美景,但是大自然这双手也会再形成一些新的美景,自然更替、沧海桑田永远不可避免。

因为这本书的高质量,得到了业内人士和专家一致好评,中科院多名院士、地理专家推荐这本书认为是一本高质量的国民地理书。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编辑评级:这是一本大格局、大手笔,同时又精细入微,少走都绝美地理科普读物。一些地理老师则推荐给学生和家长,认为这可做地理教科书补充读物。

和孩子一起读读这本书吧,在家里就能走遍中国,了解山川日月背后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居家旅游,做一个见多识广、眼界开阔的人。

0 阅读:33
遇见小野

遇见小野

世界很大很美好,向阳生长遇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