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个很特殊的官职,叫作九门提督。其掌握着京师守备,可谓是京师中的实权人物。
在影视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旦有人想要谋反或者意图不轨,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笼络九门提督。这就给人们一种感觉:九门提督位高权重,如果他愿意的话,随时可以改朝换代。
那么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说九门提督的权势有没有这么大。单说这规矩是皇帝制定的,难道皇帝不会留下后手,防范类似的事情发生吗?
提起九门提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雍正王朝》里的隆科多。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为了皇位,雍正和八阿哥争斗不断。到最后,双方胜负的关键就在九门提督隆科多身上。
幸好雍正往日在隆科多身上做足了功夫,使得隆科多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他这才得以坐稳皇位。
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印象:九门提督位高权重,论起实权,满朝文武都不如他。如果九门提督愿意,不仅可以左右朝堂,甚至可以谋朝篡位。
但是想一想,这可能吗?这职位是皇帝设计的,皇帝怎么会允许有臣子强大到可以威胁到自己的安危?
我们先来看看九门提督到底是做啥的,手里有啥权力?又有多少人马?
九门提督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手下的兵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步军营和巡捕五营。
步军营有兵丁大约2万,都是从满族、蒙古八旗各旗中选拔、抽调的人手。八旗子弟素来以作战勇猛、彪悍著称,因此这步军营的战斗力还是值得期待的。
至于巡捕五营,兵丁大约为1万左右。分为左、右、南、北、中五营,之所以不是东、西、南、北、中五营,主要是因为左、右两营是后来加上去的,命名风格没有保持一致。
与步军营不同,巡捕五营的兵力清一色的是绿营兵。绿营兵是个什么战斗力,想必各位都有所耳闻。
此外,步军营负责驻守内城,而巡捕五营则分散驻守在外城和京郊一带。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九门提督手下有3万人马,但是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只有步军营的两万人马。
别说两万人马,即使加上巡捕五营的一万人马。平时还好,如果真要谋反,就显得不够用了。
毕竟谋反可不是除掉皇帝就行了,还需要兵分多路,控制住各路衙门,以及那些王公权贵。
此外,即使是汇集了八旗子弟的步军营,其真正的战斗力可能还要大打折扣。这主要和九门提督麾下军队的职能有关。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群人的工作范围可真够杂的,除了守卫内城的九座宫门,管理门禁之外。夜里巡城归他们管,有地方失火了要灭火归他们管,甚至抓小偷这种事情还是归他们管。
此外,有时候这群人还要负责审案子。
与其说他们是一支军队,我觉得说他们是一群衙役更合适。或者说是衙役的plus max pro加强版。
纵使步军营的兵丁都是八旗子弟,但是整天做这些零碎事情,疏于操练,其战斗力能剩下五成就不错了。
这群人对付下山贼就差不多了,指望他们造反,还不如祈祷皇帝突发恶疾病逝得了。
对此,我们可以从另一件事上印证。
和珅大家都知道吧,乾隆皇帝的心腹权臣,乾隆朝第一富。因为乾隆宠信,和珅同时兼任的官职可不少,经常有七八个之多,其中就有九门提督。
要知道,和珅整天围着乾隆转,那些兼任的官职他纯属挂名,大多数时候是不管事的。
从乾隆如此“随便”的任命九门提督,就足以看出这个位置没那么重要,权势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皇帝想要坐稳皇位,想要让大臣们都老实听话,窍门就一个,那就是制衡。
虽然九门提督的权势被夸大了,但是他手里毕竟有3万人马。九门提督也许自己没法成事,但是他如果和某些皇子或者权贵合谋呢?那结果就不好说了。
因此,清朝的皇帝从一开始就想好了制衡九门提督的手段。
首先,九门提督想要调兵可没有那么容易,不是他想怎么调兵就能怎么调兵。
九门提督是正二品,按照规定,他必须听从正一品的兵部尚书的指挥。即使到了嘉庆年间,九门提督升为正一品,与兵部尚书平级,这规矩依然没变。
也就是说,九门提督只有统兵权,却没有调兵权。甚至平时步军营、巡捕五营的日常值守、巡逻任务,都是由兵部下达的命令。
只有遇到什么大事呢,才轮到九门提督亲自出马。但是即便如此,他调兵依然要经过兵部的批准,否则没人听他的。
其次,皇帝会变相削弱九门提督的权力。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和珅吗?其实大多数九门提督都和和珅一样,九门提督只是兼任,他们大部分时候根本没空打理步军营和巡捕五营。
和珅的前任托恩多,其在出任议政大臣、吏部尚书的同时,还兼任负责兵部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太子太保以及九门提督。
就看看他这么多头衔,他有空去管九门提督的工作?八成是丢给下面的人。
其实大多数九门提督的情况都和他类似,包括前面提到的隆科多。他在康熙朝,除了担任九门提督,还要出任理藩院尚书。雍正继位后,他更是忙着做吏部尚书去了。
最后,九门提督大多对皇帝忠心耿耿。
这点也简单,只要是个正常皇帝,但凡执掌兵权的位置肯定是安排自己人。
要么是和珅这样的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要么是隆科多这样的亲戚。
比如隆科多之前的九门提督费扬古,他直接是雍正的岳父,妥妥的皇亲国戚。再有就是麻勒吉,此人虽然不是皇亲国戚,但是是满榜第一位状元,而且是八旗出身的满洲贵族。
这些人的利益和皇权绑定在一起,利益一致下,自然不可能有异心。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九门提督看上去位高权重,但是他是绝对不会造反的。但是有些人就是想知道,如果、万一这九门提督一时想不开,真的造反了,那皇帝又该如何?
即便真的如此,即便这九门提督真的想不开,他也没有什么胜算的。
首先,九门提督手下这群人就很难齐心协力做事。
不知道你们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步军营的人马要从八旗分别抽调?
其实这就是皇帝的一种阳谋。
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领,地位居于下五旗之上。这也就导致了上三旗与下五旗之间矛盾不断,互相敌视。
此外,八旗之中,各旗互相也或多或少有矛盾。平时都是为皇帝效力,这些矛盾都被暂时搁置下来。
但是一旦谋反,失去了皇权的凝聚力,八旗之间的矛盾就会爆发出来。到时候说不定还没出兵,这些人先自顾自地打起来了。
其次,皇帝手里的兵力也不少。
要知道九门提督负责的范围仅限内城、外城以及京郊一带,那么问题来了:皇宫之内的安危由谁负责?
事实上,在皇宫之中拥有着庞大的军队驻守。
守卫皇宫的主力乃是护军营,这支军队才是京师真正的精锐。其成员皆是选自满、蒙八旗,精于骑射、功夫扎实的好男儿。
这些人都是从小开始培养,对于皇帝忠心耿耿。为了皇帝他们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护军营的兵力大约在15000人左右,加上他们装备精良、悍不畏死,即便不能以一当十,至少以一当三十没什么问题的。
而除了护军营之外,皇城之中还有零零散散的一些护卫。
比如内务府就有一支上千人的军队,他们主要负责皇帝出行时的扈从、护卫工作。平时则驻守在皇宫之中。
而皇帝身边还有侍卫处和亲军营的人马,亲军营乃是天子亲兵,个个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人数大约在1700左右。而侍卫处则管理着大内侍卫,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大内高手。
这些人数量不多,只有800人左右,但是个个武艺高强。
其中还混迹着一些王公权贵子弟。虽然这些人派不上什么用场,但是他们家长辈大多位高权重。一旦皇帝遇到威胁,为了自家子侄,这些达官贵人也会想方设法带着府上护卫救驾的。这么一算,皇帝这边少说又能多几千人。
此外,各部衙门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兵丁,真到了危急时刻,这些人凑在一起又是不少人。
除开护军营的15000人不算,光这些零零散散的人都能凑出上万人马来。这么算起来,光在兵力上九门提督就不占优势。更何况兵丁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皇帝还有外援。
宫里设有专门信炮,一旦皇帝遇到危险,就可以用来召集援军。
为了守卫京师,在京师附近还驻扎着几支军队。比如丰台大营、通州大营,还有锐建营。这几支军队的人数时常变化,最少的时候也有五万人马,最多的时候兵力超过十万。
一旦接到信号,这些军队就会立刻勤王。
所以说,即使九门提督想不开去谋反,也是自寻死路罢了,没有一丝胜算的。但凡脑子正常点的人,都不会有一丝反意的。当然,脑子不好使的人也坐不到九门提督的位置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