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之子许光追悼会:布置简陋,生前将20万积蓄全部捐给了新县

大国知史 2024-10-15 09:50:33

许多人小时候可能都看过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对其中的主人公“潘冬子”印象深刻。

但鲜少有人知道,他的原型乃是大将军许世友的儿子许光。

虽然身为革命之后,但他却始终未因父辈的功勋而高调行事,而是扎根革命老区,默默无闻地为新县人民服务了48年。

2013年,许光因病去世,但他的追悼会却极其简单朴素。

他临终前甚至还将毕生的20万积蓄,全部捐赠给了家乡,这种无私的举动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将门之后的童年与成长

“虎父无犬子”,这句古话用在许世友与许光父子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许世友是中国革命史上声名显赫的开国上将,以其勇猛无畏、忠诚坚定而成为无数人心中的传奇。

革命战争年代,他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无数次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

也因此,全身心扑在革命上的许世友跟家人聚少离多。

1932年,许光还不到3岁,许世友就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根据地转战川陕。

面对反动武装的追杀迫害,许光跟着祖母颠沛流离,历经磨难。

一次敌人扫荡放火烧山,姑姑携着他在山洞里躲了三天三夜才逃过一劫。

在许光的记忆中,父亲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他只能通过祖母的讲述,了解父亲的英雄事迹。

祖母经常用父亲穿过的旧军装布料给他做衣服,给他讲许世友的革命事迹。

而这些都深深印在许光幼小的心灵中,他开始对父亲怀有一种神秘而崇高的敬仰。

7岁时,许光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尽管小小年纪,却一边逃难一边斗争,在大别山深处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少年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光逐渐懂得了父亲所代表的那种革命精神,也明白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所应该肩负的责任。

1948年,在王树声大将的帮助下,许光终于再次和父亲重逢。

父亲站在他面前时,许光看到的并不是传说中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位身材高大、目光温和的男人。

此时,当父亲问起自己的志向时,许光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想像父亲一样参军报效国家。

听到儿子这么说,许世友立即将其送往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

后来,许光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海军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本科海军军官。

这个身份在当时是极为荣耀的,尤其是对于许光这样一位将门之后而言。

然而,许光并没有因为父亲的身份而享有特殊待遇,他在军队中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

并成为北海舰队的首批舰艇长,承担起保卫祖国海疆的责任。

放弃高升,返回新县

许世友之子许光本是北海舰队的首批舰艇长,为替父尽孝,放弃大好前途回到新县,此后为人民,三拒调动,用余生建设、改变新县。

1965年,正当许光的海军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主动申请退伍,返回河南新县。

这一决定的原因,源于家乡的呼唤和对祖母的孝心。

当时,许光的祖母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需要有人照顾。

而父亲许世友还在东南沿海参与军事演习,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家,而许光深知照顾老人是儿孙应尽的责任。

就这样,他放下了海军舰艇长的军帽,替父尽孝,回到了那片贫瘠的土地,开始了另一段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旅程。

许光回到新县后,先是在新县武装部工作,一边照顾年迈的祖母一边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然而,半年后,祖母还是不幸去世了。

此时的许光本可以再次回到部队,继续发展自己的军事生涯。

但是他在新县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很快意识到家乡的贫困与落后,村里没有通电,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艰辛。

面对这些问题,他没有选择抱怨,而是决定留下来,亲自带领大家改变这种状况。

上世纪70年代,许光带领当地民兵修建公路,并亲自参与架设电网工程,使新县结束了不通电的历史。

为了节省经费,他甚至亲自上山砍树、搬石头,带头挖沟渠,所有工作都亲力亲为,从不居功自傲。

乡亲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纷纷称赞他:

“许主任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我们哪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而许光总是淡淡一笑,说道:

“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

此后的日子里,许光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贯彻了自己的一生。

作为许世友的儿子,他本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但面对家乡父老乡亲的需要,他好几次都拒绝了他人的提议。

1982年,这一年许光服役年限即将结束,上级领导看重他稳重能干,想把他提拔到军分区工作。

但是许光却婉拒了这样一份充满前途的工作,反而向组织申请转业,请求能继续留在新县。

1985年,此时许世友将军已经离世,他的一位老部下提议将许光调离新县,到更繁华的城市工作。

但在询问许光时,他却摇了摇头,表示自己留在新县一样可以为党作贡献。

老部下说,许世友将军都已经去世了,没有必要继续留下来。

许光的态度很坚定,认为扎根农村是无上光荣,谁也无法动摇他的心意。

就这样,他留在新县,将自己的后半生投入到了新县的建设中,直至2013年因病离世。

简朴生活的“许光模式”

许世友之子许光替父尽孝,余生全部献给新县,去世后其追悼会:布置简陋,将20万积蓄全部捐给新县,用生命书写“为人民服务”。

许世友还在世时,没有用太多言语去教育许光,只是用实际行动感染他。

在许光记忆中,父亲许世友总是穿着朴素的军装,对待士兵如同兄弟一般。

他教导许光:

“做人要忠诚,要对党和人民有一颗赤诚之心。”

另外,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

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们打江山的时候能过苦日子,现在更不能搞特殊。

这种言传身教的家风,深深影响了许光,使他从小就明白做人要艰苦朴素的道理。

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将父亲的精神贯彻到了实际工作中。

许光在担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制定了自己的“三俭”要求——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他的生活习惯之朴素,令人难以想象。

比如,许光一生几次搬家,但每次搬的地方都比之前更简陋。

彼时,他简陋到要借用人武部的家具,但将自己家的地皮无偿让给新县人大用来建家属房,自己反而住进了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破旧房屋。

有一次,一位同事来拜访许光,看到他住的屋子后,惊讶地说:

“你可是县人大副主任,怎么还住这样的房子?”

许光却笑着说:

“我住得挺好,大家都一样,我不能搞特殊。”

他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了何为清廉与简朴。

许光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冲锋在前的姿态,无论是修路架桥,还是防洪救灾,他都第一个站出来。

他曾带领村民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洪水肆虐的山谷,运送救援物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从未退缩,总是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战胜困难。

1975年,武装部养的三十多头猪突然发病,这在当时可是一笔重要的生产资料。

许光听到消息后,亲力亲为,每天守在猪身边细心照料,不管是喂药还是扫粪,从未抱怨过一句。

最后,这些生病的猪全都顺利康复,避免了公家的财产损失,许光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在任职期间,许光多次倡导扶贫助困,累计捐款十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与老红军。

这一生,他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也没有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利益,始终保持一颗公仆之心。

许光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群众,当地老百姓大家纷纷称赞,说许主任是我们老百姓的好干部。

2012年,许光被查出患有肺癌。

然而,他并没有选择享受优越的医疗条件,而是再次提出了“三不”原则。

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组织添麻烦。

在住院20天后,他坚决要求回到家乡,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继续陪伴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2013年1月,83岁的许光因病去世,去世前,他将毕生的20万元积蓄全部捐赠给了新县的慈善事业。

对于这笔捐款,许光嘱咐道,这钱是他一生的积蓄,留给家乡的困难群众,让他们过得好一点。

去世后,按照许光生前的叮嘱,他的追悼会也办得极其简朴,正如他一生的写照——朴实而伟大。

许光的逝世,令新县人民感到无比痛惜,他们自发地去送这位老人最后一程。

多年后,大家仍深深怀念着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家乡的英雄儿女。

许光的一生,是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一生,是将无私奉献与简朴生活完美结合的一生。

他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也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家风和革命家风的传承与发展。

0 阅读:32
大国知史

大国知史

世界万花筒,五彩斑斓任你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