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红色交通线》,时间要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近一条神秘的“红色交通线”,在那段最残酷、最恶劣的岁月里,它担负起护送过往干部、协助部队往来、密运战略物资、传递文件和情报等重要历史作用,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条交通线上,最为重要的是位于莱州湾畔,在党的领导下开辟的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简称“三北”)狭长的带状根据地,被誉为“渤海走廊”。渤海走廊东起昌邑最东部的胶莱河,西至寿光东北部榆树园子村一带,基本区域东西长120余华里、南北宽10余华里,主体是昌潍根据地,中心在昌北,它像一条带子,东西分别伸向胶东和清河抗日根据地。
战争烽火熄灭70余年来,渤海走廊逐渐为世人所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寻这条走廊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从胶东到延安千里之遥、道路崎岖,漫漫征途中沟壑纵横、荆棘密布、关隘重重,千里交通线上为什么“渤海走廊”留下了鲜明的历史印记,经过走廊的十几万两黄金为什么一两未丢、未有一人携金潜逃?理由可能有一千条、一万条,但关键在于那一代胸中始终升腾着主义和理想的革命先辈们,用忠诚和担当、生命和鲜血、睿智和果敢创建了这条走廊、成就了这条走廊。
渤海走廊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地位渤海走廊位于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靠近渤海湾沿岸,为沿海滩涂,是胶东和齐鲁内陆的交通咽喉,明清时期曾是著名的“潍莱通道”。那里村庄稀少,敌人控制相对薄弱,便于部队行动。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就有了党的活动,诞生了山东省第一个农民协会南屯农民协会,建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寿广支部和最早的县级党组织——中共潍县地执委,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正是在惊心动魄的残酷斗争中,自觉选择了共产党,认识到只有跟着党走,才能求翻身求解放求自由。
1940年4月,日军集中力量对鲁南、胶东等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山东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困难。6月,滨海地区莒日公路以北被日伪顽占领,胶东至山东分局(驻沂蒙山区)的诸莒沂交通线中断。8月,为了密切山东党组织的上下联系,克服敌人“扫荡”造成的根据地之间联系的困难,山东分局指示山东各地党组织,“加强对战时交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随后又指出:“必须将各个根据地作联成一片的发展,才能消除孤立与不巩固现象。”胶东区党委根据山东分局指示,加强了对交通工作的领导,健全了交通工作机构,组建了交通部队,在昌北瓦城成立了昌潍根据地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昌邑县政府,昌潍北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抗日根据地。
渤海走廊形成后,胶东与鲁中和清河的联系更加密切。大量干部和部队调动通过“渤海走廊”来往于胶东、鲁中和延安。
据考证,仅1940至1943年,经渤海走廊就护送县团级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2400余人,传送各种文件、信函、情报300余件,使党中央、山东分局的抗战指示得到迅速贯彻落实,在政治上保证了胶东、清河与山东分局和党中央的联系。
尤为重要的是,从这里向山东分局和延安党中央根据地输送了大量的黄金、武器弹药、药品、粮食、棉花等物资。1939年至1942年,由于敌人的封锁,诸莒沂交通线中断,渤海走廊成为了黄金通道的咽喉,胶东党组织夺取的黄金外运,都要经过“渤海走廊”。综合各类史料,整个抗战时期,胶东共向山东分局运送了16万两黄金,其中13万两经过“渤海走廊”。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收支报告》计算,这13万两黄金相当于1943年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的7倍。在1942年,大约能购买4.99亿斤小麦,极大地缓解了党中央当时紧张的财政状况。
渤海走廊交通线蕴含的革命精神在这条交通线的保卫斗争中,革命前辈前赴后继,为我们留下了“忠于使命、勇于担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渤海走廊”革命精神。
1.心向延安的使命情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随着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和国民党发起的经济封锁,中央手中的黄金和外汇存量极端匮乏。为有效解决财政困难,中共中央于1940年曾经组织选派了近百人的中央财经工作团赶赴山东,争取向中央输送比较充裕的现款和通货,毛泽东也认为:“把票子搞到延安什么东西也买不到,多搞些通货(黄金)比较好”。因此,中共山东分局受命后,立即想方设法在胶东招远玲珑金矿一带密筹黄金,并把这当做一项重要的政治使命。
招远玲珑金矿在卢沟桥事变后,被日军武装占领。面对侵略者的疯狂掠夺,富有光荣革命精神的胶东军民奋起反抗,夺取黄金,支援延安。胶东区党组织接受任务后,很快就建立了采金领导机构。一方面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向共产党筹金工作组售金、捐金、献金,同时教育和争取采金矿商,大力发展采金生产;另一方面带领抗日群众同日本侵略者展开反侵略斗争,从敌人手中夺取黄金。当时从胶东到延安之间,日军和国民党设下了几百道封锁线,犬牙交错地分布着大大小小上千个据点,为此,聪明智慧的根据地军民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段接力赛的方法,秘密进行黄金运送。为把黄金安全运送到鲁中根据地,山东分局在斗争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诸(城)莒(县)“滨海通道”和昌北、潍北、寿北“渤海走廊”两条运金路线。特别是1940年至1943年最艰苦的抗战相持阶段,“滨海通道”被日伪军切断后,“渤海走廊”独自承担起向鲁中和延安续送黄金的重担。
运金部队从“渤海走廊”向西,然后往南穿过胶济铁路进入鲁中区,最后跨越沂蒙山区到达山东分局驻地,由山东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黎玉亲自安排运送黄金的队伍,在战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事先安排好的交通线运往延安。从山东分局到延安的运金路线大致为:从鲁中地区出发,经微山湖和湖西根据地抵达冀鲁豫边区,之后再转往太行山地区和延安。1942年刘少奇同志来山东视察,7月下旬离开时带走一万多两黄金,当时就是行走的这一条路线。他这一路,处处充满了险情。经过四个月的艰难跋涉,终于到11月底到达延安,万两黄金如数交给中央。
走廊沿线的一位党员民兵排长曾为宿营的运金部队站岗放哨,他多次持枪守护灿灿发光的金条。几十年后,有人与他开玩笑:守着这么多金子,你有没有过拿走一块的念头?这位民兵排长一脸严肃地回答:“没有!共产党的东西一点也不能动!”党的东西不能动,把金子送给毛主席,这就是那一代共产党人和老区人民的忠诚和使命情怀。
2.从不畏惧的担当意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是一部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奋斗史。翻开“渤海走廊”革命历史,同样也是一部艰难奋斗的历史。从胶东军区到昌邑担任独立营政委的宫愚公曾这样回忆当时昌北的地理状况:渤海湾有40余里平坦坦的盐碱泥滩,表面水汪汪,草毛、树毛都不长,一脚踩下去陷进半尺多。这里是部队禁入的绝地、是兵之大忌。当时,据守昌北的日伪军近千人,国民党顽军万人之多,并且武器装备精良,而八路军仅有450人左右,而且装备的多是土枪土炮。特别是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顽在这一地区的疯狂“扫荡”和蚕食,企图完全切断走廊交通。能不能守住这条走廊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三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却偏偏不认这个邪,他们认为“千难万难,党中央缺黄金最难;千险万险,抗战失败最危险。”于是,他们自觉挑起这副重担,在百里海滩与凶残的日伪顽和险恶的大自然展开了一场场惊险的斗争,谱写了奋斗的诗篇。
勇于担当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面对敌我力量悬殊,武器装备不足等困难,三北地区党政军民在战争忌地的盐碱海滩上,创造性运用毛泽东人民战争游击思想,因地制宜,演绎出独具特色、威武雄壮的平原游击战争活剧。他们迅速成立了各级抗日武装组织,同日伪顽展开了一场场殊死较量。在“反扫荡”中,他们设立情报站、组成武工队、开展运动战等灵活机动的战术,数十次击败共计5万多人次的敌军“扫荡”“围剿”。在“反蚕食”斗争中,他们设立“堡垒村”“堡垒户”,进行隐蔽斗争。针对广阔海滩、不利于部队机动作战的实际,“三北”人民开动脑筋,在胶东和清河区率先开展改造地形斗争,动员军民在平原地带大挖抗日沟,被称为“三北”平原的“地道战”。
三个县的县区乡三级党政军领导面对强大的敌人,白手起家,敢想敢干,建立起政权、创建起部队、发动起群众,在看似不可能、不可行的情况下,靠不服输的毅力和持续不停的担当奋斗构筑起坚不可摧的“走廊长城”,“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今天,尽管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共产党人的担当奋斗精神不能丢、不能变。
3.舍己为国的大局观念“渤海走廊”作为连接胶东、鲁中和延安的战时交通线,是抗战大局下应运而生。斗争在这里的“三北”地区党政军民在强烈的爱党爱国思想支配下,有着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的大局观念。
无论是党政机关隶属调整,还是部队调动整编,“三北”党政军领导和干部为了全国、全省抗战这个共同的目标和大局,毫无怨言,表现了宽广的胸怀。
从1938年起,日军侵占“三北”地区共7年时间,对三北地区进行了疯狂的经济掠夺,有1.9万名同胞惨遭杀害。但三北地区人民群众没有被困难吓倒,节衣缩食支援部队,老百姓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箪食壶浆、热情相待过往部队;宁愿被抓杀害,也要冒险为部队站岗放哨、通风报信。还有的丝绸大户变卖家产,给部队置办枪支弹药和衣服被褥。1941年,“三北”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为了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昌邑县委、县政府号召党政军民齐动员,一手握枪杆,一手拿锄镰;作战当英雄,生产是模范。县大队开垦荒地1000多亩,一季收获小麦10万余斤,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寿光发动群众开展纺线、织布、卷烟、榨油等生产活动,不仅满足了本地需要,而且支援了鲁中、胶东根据地。全县抗战期间为前线提供粮食、给养2000多万斤、布匹1.8万尺、鞋20多万双。
艰苦卓绝的走廊保卫战中,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撇家舍业,从延安、鲁中、清河和胶东等地,只身来到茫茫海滩,和这里的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副司令员韩明柱分别来自鲁中根据地和延安,他们来到“三北”,建立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最后壮烈牺牲。大局观念体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胸怀和境界,坚持以大局为主、以全局为主,才能体现出一盘棋的优势,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
4.不计得失的奉献基因有奋斗就会有牺牲、有奉献。“渤海走廊”是一条黄金生命线、交通线,但同时又是一条时时处处充满着牺牲和付出的奉献之廊。
因为走廊的存在,日伪顽对渤海走廊的侵略骚扰格外加重。特别是日伪军曾连续实施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实行以铁路为主、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使整个“三北”地区几乎天天有战争,处处响枪声。仅从1942年5月至10月,日伪军先后纠集数千人,分别对昌北、潍北、寿北地区进行拉网式扫荡,企图完全切断走廊交通,昌邑县马渠村曾在一月内遭受日伪军扫荡31次。但他们不抱怨、不泄气、不放弃,把创建、保卫和巩固“走廊”看作是党的信任,宁愿破家园、丢性命,也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昌邑县委从1937年到1940年四年期间,先后改组、合并、重建七次,全县损失县、区、乡党政干部221人。潍县党组织从1937年到1939年三年间,先后四次重建县委,两任县委书记壮烈牺牲。寿光县从抗战开始到1942年,牺牲党员295名。一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倒在保卫走廊的血泊之中。党组织的号召、党员干部的带头,唤醒和召唤起千千万万听党话、跟党走的人民群众。为保卫走廊,这里的百姓毫无怨言,每年都把大批优秀儿女送上杀敌战场,“三北”大地上一门三英、四英、五英甚至六英的英雄门第比比皆是。昌邑县独立营的连长郑翰林作战牺牲后,他的老母亲含泪和指战员们掩埋了儿子的遗体后,几天后又挎着竹篮子、拄着打狗棍、踮着小脚,装扮成逃荒要饭的样子,来来往往为部队传递情报,留下了一段“儿子牺牲亲娘上,母子同心杀东洋”的佳话。烽火岁月,“民心”才是根据地,“民心”就是“青纱帐”。一位从走廊战斗中走出来的老军人曾感慨地说:“离开了群众,渤海走廊一天也难以生存,黄金一两也运不走。”
位于昌北老根据地龙池的抗日殉国烈士祠,建于抗战胜利前夕,供奉着391位抗战英烈的牌位,这些英烈大多来自昌北、潍北、寿北,既有鲁东工委书记、八路军胶东军区主力团团长等党政军领导,又有普通战士;有40多岁的壮年,还有13岁的小八路;有富家子弟、青年学生,还有庄稼汉、丝绸工、挑盐工。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党的召唤下,义无反顾投身到保卫渤海走廊的残酷斗争中,英勇牺牲。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烈士祠陈光聚、魏铁良两代守祠人,相继坚守40多年,一颗忠心护英魂的英烈祠堂,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特有风貌。特别是现任守祠人魏铁良,一年365天有360天靠在烈士祠,不仅看护祠堂,而且还主动担负讲解任务,最忙的时候,一天讲解8场次。渤海走廊的革命精神在昌潍大地得到不断延续和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条红色交通线,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自觉传承好这些闪烁着精神光芒的红色基因,就是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时代体现,就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伟大复兴提供无穷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