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造谣、“吸血”12年,“大衣哥”终于反击:“一个都跑不掉!”

秦浩淼说 2025-02-20 14:30:56

流量狂欢背后的集体失序

朱之文家门的每一次震动,都像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数字化时代最荒诞的众生相。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正是中国基层社会在流量经济冲击下集体失序的鲜活注脚。

数据显示,朱楼村常住人口中近三成从事短视频拍摄,部分村民通过直播朱之文生活日常月入过万。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场持续12年的围观狂欢中,乡邻关系完成了从人情社会到流量附庸的异化。

从乡情绑架到网络暴力的异化

在朱之文遭遇的3000多起骚扰事件中,2024年某自媒体账号的恶意P图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2023年《网络暴力治理白皮书》揭示,78.6%的网暴受害者遭受过深度伪造技术侵害。

朱之文案中的施暴者正是利用AI换脸技术,构建出真假难辨的平行宇宙。

这场持续1460天的数字围猎,暴露出平台监管的致命漏洞。

涉事账号在4年间发布327条侵权视频,平均每4.5天就有新作品面世,却始终未被系统识别下架。

法律维权背后的公民觉醒

2025年2月18日的庭审现场,朱之文拒绝调解的决定犹如一记法治惊雷。

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人维权意识的觉醒,更是中国法治进程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值得关注的是,此案审判恰逢《网络暴力司法解释》修订实施。

但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公民人格权的觉醒。

道德重建与法治文明的双向奔赴

朱之文12年忍辱史的背后,是传统道德体系与法治文明的激烈碰撞。

这种矛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显得尤为刺眼——物质脱贫易,精神脱贫难。

但转机正在显现。

更值得期待的是技术向善的力量。

区块链技术正在尝试建立原创内容溯源机制,让每个偷拍视频都无处遁形。

这些创新告诉我们:战胜技术异化不能靠退回小农时代,而要用更先进的技术文明为道德重建筑基。

结语

当朱之文家门口最后一部直播手机收起支架,这个关于人性与法治的故事远未结束。

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希望。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或许都该自问:当手指即将按下转发键时,是选择做流量的奴隶,还是当文明的使者?

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脚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走出道德与法治的共生之路。

0 阅读:0
秦浩淼说

秦浩淼说

流水潺潺,梦绕寒烟,寻觅心中的静谧与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