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重复一遍,七夕不是情人节

慕晴评社会 2023-08-24 03:10:02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

最近几年,每逢七夕,总会有一大堆商家使劲宣传这是“中国情人节”,发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来我这购物。常言道,爱钱之心,人皆有之,商家想找个小噱头多挣点钱可以理解,普通人想给生活增添点仪式感更无可厚非。不过,要是我们真的翻开古书较真的话,在古代,七夕还真不是一个情人节。

七夕节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对时间、对数字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随着牛郎织女神话的传播,汉代出现了七夕乞巧的习俗:“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女性会在这一天向织女祭祀祈祷,希望能被赐予巧慧。七夕祭祀织女十分热闹欢腾,变成一个新节日也就顺理成章了。由于乞巧通常禁止男性参加,七夕自然也就成了女性节日。女孩子们会在这天穿上盛装,一起欢聚,游乐嬉闹。

著名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就提到“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意思是说:“每当七夕之夜和每月的十九日,玩耍时千万不要把我忘。”很多地方的民间传说,还认为七夕这天在瓜棚下仔细听,就能听到牛郎织女约会时说话的声音。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估计不少年轻人都准备庆祝中国情人节。然而,这个节日从古代到现在都不是情人节。七夕节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最早出自南朝人殷芸的《小说》一书中。

书中称:织女是天帝的女儿,从小就心灵手巧,深得天帝的喜爱。长大后,织女勤劳又懂事,每天在织机上忙碌,织出美丽的锦缎,为天空增添了色彩。天帝来看望女儿,发现她因为忙于织锦而憔悴,感到心疼,于是将她许配给了河西的牛郎。牛郎希望他们能够互相照顾,互相扶持。谁知道织女婚后开始享受小日子,逐渐忘记了织机,不再为天庭织锦缎了。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河东,但允许他们每年相会一次。从此,小夫妻开始了河东和河西的分居生活。民间对这个故事的结局不满意,经过几代人的加工,最终形成了人们熟知的牛郎和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然而,从最初的故事到多次改编,七夕都不是情人节。因为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试想一下,一年中只有一天可以见面,其他364天都在思念中度过。见面时,他们只能抱头痛哭,剩下的时间寥寥无几。哪里有喜悦和甜蜜呢?因此,这个节日留下的只有悲伤、凄凉和悲怆。此外,七夕节是在鬼月的头七,这不是一个适合庆祝情人节的日子。大家想想,这是一个适合庆祝情人节的日子吗?

七夕,原本就是待字闺中的女子,用来借着织女鹊桥相会的灵气,乞求祈福心灵手巧的日子,慢慢演变成以爱情为主旋律的中国式浪漫,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除了保留最古老的叫法:七巧节,乞巧节和女儿节之外,应该叫爱情节或者爱人节。

而最不应该叫七夕情人节,除非你把汉语语境里,“情人”两个字的贬义剥离,或者理解为“有情人”就可以,否则,就是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亵渎。

对于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有民俗学者2013年7月相继痛批是商业炒作,北大教授张颐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称,传统上,除了牛郎织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说:“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

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也就是闺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虽然这是礼节,不是硬性规定,但是谁会去追求不守礼教的人。)元宵看灯,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赏春,结伴游乐,单身男女们都到河边相遇相识(和现在的相亲大会一样,只是没有主持人而已)。

相比七夕,三月初三更适合中国情人节:

首先,判断一个节日的性质,关键要看它的习俗内容。传统上七夕根本没有青年男女相聚欢会、谈情说爱的习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与节气紧密相关,与爱情并无直接关系。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娲神话演绎而来,情人游春幽会的习俗已形成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两厢比较,这,这一定也并没有迹象表明是情人节,而只是乞巧节。而“三月三”的习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爱情的日子。春天的爱情,协和万物,萌动青春,情人节只有在春天的时日里才会符合自然规律;七夕则是“七月流火”之时,阳气盛极而衰,更多的是秋日里凄切的闺怨,不是完全的爱情。

其四,尽管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但不能因为这个爱情故事就想当然地把七夕当成是情人节。况且由原本两颗永远不能相会的牛郎、织女星意会成的故事演绎为中国的情人节,总会给人一种凄苦的审美感觉,缺少情人节的甜蜜气氛。难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献《日书》上就曾明确把牵牛、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来,作为情人节,“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将“三月三”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无论从节日文化内容来看,还是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感来看,都是既顺礼俗又符民情的一项举动。

尽管如此,在今天情人们可以互诉衷肠表达爱意,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0 阅读:0

慕晴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