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所信初心不改

科技行者 2020-04-15 16:49:40

作者 | 高飞

编辑 | 晚晚

来源 | 赛博故事(cybergushi)

时间倒回到两年前的CES 2018,余承东被CTA主办方引荐上台,进行关于华为Mate 10智能手机的演讲。在他上台之前的空隙,大屏幕正反复播放着一支宣传片。

按照惯例,很多公司通常会在高管演讲之前播放暖场视频,这不奇怪。但是这支短片有点特别,片子里既没有任何华为的产品信息,也不是常见的公司大事记。

事隔两年,我依然对这段素材印象深刻。宣传片讲的是“这家公司,创始人只有1.4%的股份,这家公司没有上市,却有大量的投资用于研发,以及这家公司的员工,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以客户为中心等等”,写满了华为的价值观。

短片篇幅虽不长,但是把华为文化内核说的很清楚。只不过,在一个具体产品的演讲之前,为什么要说华为的价值观?

视频短片是特殊的,余承东当时的演讲也很特殊。

在余承东演讲的结尾,PPT最后一页显然是临时加的,屏幕上有两行字:

“We are closer than ever towards U.S. consumers.

We are committed to U.S. consumers as always.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美国消费者,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服务美国消费者)”

这段话有一段背景,就在CES 2018召开前夕,华为和AT&T即将进行的合作销售手机计划“被取消”了。有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说美国大型电信运营商销售华为的消费电子产品,有安全问题。

在CES讲台上的余承东很无奈,“华为在全球170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获得全球的认可和信任,(产品)符合安全和隐私方面的最高标准,(合作的取消)是华为的损失,是美国运营商的损失,但更是美国消费者的损失。”

当“制裁”成了连续剧

当时让很多人意外的,现在则是人尽皆知。之后两年间,与此类似的“无语”剧情不断上演,「制裁」级别也不断加码。

从一开始不允许华为向美国销售技术,到阻止美国企业向华为出售技术,到甚至阻止其他国家、地区公司向华为供货,「制裁问题」成了一部“反派”人物不断加戏的连续剧。

而对于华为的三项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级业务,消费者业务而言,其实手机所在的消费者业务离这些所谓的“指控”很远。但是,手机又是离消费者最近的产品,供应商的改变,尤其是操作系统层面的变化,比如缺乏谷歌服务框架(导致用户难以使用谷歌地图、谷歌应用商店),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尤其是海外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所以手机所在的消费者业务,反而成了华为受到“制裁”影响最大的业务。

在CES 2018之后,华为又发布了诸多产品,从Mate 10到Mate 30,P系列也迭代到了P40,以及智慧屏等新产品。然而伴随发布会的,始终是一系列「制裁」升级的新闻。而对于旁观者而言,每一次制裁升级,都是游戏中的Hard模式,甚至Hell模式。

即便如此,但你从来不会在余承东的发言和采访中听到“制裁”带来的麻烦,“体验更好”反而成了他的高频词。

去年8月,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说:“华为自己的鸿蒙系统基于微内核,具有全场景,分布式等特性,更安全,体验会更好”。

去年9月的 IFA2019大会,华为发布麒麟990芯片。余承东说,目前华为正在安排开发商和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把自己的APP从安卓迁移到鸿蒙系统,目前这个工作正在稳步进行,迁移完成,新平台体验会更好。

当时,华为还不确定是否能继续用ARM架构。余承东于是针对硬件补充,华为还在支持ARM架构,主观上也愿意继续支持安卓生态,但如果不让华为使用,CPU架构也可以用自己的,甚至有更好表现。

上周4月9号的P40发布会后,余承东接受媒体采访,更好的“体验”,在全文速记中出现了20次。从耳机,到音箱,到智慧屏,再到手机本身。

这些密集出现的“体验”,可能听起来会略显夸张。余承东在民间其实也有个“大嘴”的绰号,缘于他立下的无数Flag。

但是这个绰号本身可能也很“大嘴”,因为余承东擅长兑现他立下的Flag。比如他刚执掌华为手机业务的时候,那还只是一个是做贴牌为主的边缘产品线,他却早早发出一条微博,喊出全球第一的口号。如果没有“制裁”,“大嘴”的豪言可能早就成了现实。

即使现在制裁不断,但是华为消费者业务,也只是降低了增速,但是没有降低速度。余承东在P40发布会上透露,去年全球消费者业务增长了34%。第一季度环境很困难,业务整体还是在增长。

“所信”初心不改

一边是技术制裁,一边是更换系统平台,一边是业务增长。难度不亚于给一个正在路上跑的汽车换轮胎,这是怎么做到的?

究其答案,无论是余承东的自信本源,还是实际的业务表现,答案可以追溯到开篇短片的主旨——企业价值观,也就是创始人任正非的管理哲学。

“接受苦难”

我相信任正非不畏惧制裁,甚至他在骨子里欢迎苦难,尽管他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年轻人不再需要苦难才能成长”。或许任正非观察了很多大企业兴衰的背后,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一本被华为官方认可出版的书,书名就叫做《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于是任正非说,美国再怎么制裁,华为也不需要恨美国。因为华为原本的成功可能让华为像羊一样,变的很胖,跑的很慢,被吃掉。而现在“制裁”,是美国成了狼追着华为减肥,让华为跑得更快,更有战斗力。

去年5月,任正非接受时国内媒体采访时,记者收到了这样一份采访资料:二战中,一架饱受炮火洗礼的“伊尔”飞机艰难但安全返航的照片,配文是: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

余承东也佐证了对这份价值观,因为“如果没有制裁,华为去年就可能成为智能终端领域的全球第一公司。但是,因为有了美国的制裁,华为从一个没有生态的硬件公司,成为一个有生态的公司,焉知非福。”

确实,全世界有很多科技公司,但是在消费者操作系统生态的公司,仅有两家而已。如果没有“制裁”,相信无论如何华为也不会这么快走上自建生态这条路。

“以客户为中心”,“拒绝短期机会主义”

但是,做成一个生态,是远方的田野,如何实现一个生态,是现实的惨烈。塞班、Meego和Windows Phone生态的失败并不遥远。

但余承东并不担心,他在P40发布会后的采访中回顾往事:

“工作早年时期,本科生同学问我,你工作的华为,我怎么没听过,有什么特点?”,“我说,我们公司很小,但是老板很厉害,公司奉行的是奋斗者文化,客户第一”。

“任总有次跟我聊天,他说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的公司,怎么可能干过我们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的公司呢”,“我在华为工作27年没走,就是看到这家公司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抱负”。

技术产业的竞争有这样一个特点,永远是新一代技术,取代老一代技术,而不是同类技术的互相取代。正如将用户从谷歌搜索引擎中拉走的,不是另一个搜索引擎,而是Facebook的社交网络。在中国,分流百度搜索的也不是另一个搜索引擎,而是朋友圈、头条和抖音。

同理,如果华为的自创生态取得成功,鉴于华为是一家全球性公司的事实。那结果就绝不是仅成为既有平台的简单备份,而必须实现技术和体验的超越。余承东显然相信,华为所坚持的“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可以让华为实现这种超越。

“我比别人都笨,但是我们可以比别人更加努力。我们不怕落后,我们有持续加速能力,最终实现超越”,余承东说。

在华为官方书籍《厚积薄发》中,作者田涛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灵通,是一种日本早就淘汰了的技术,却曾经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华为在当时只要投入几十号人,两千万人民币,就可以为公司带来百亿人民币的年销售收入,任正非却坚决放弃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坚持将赌注押在面向未来的无线新技术WCDMA上”。

“作为最高决策者的任正非当时面临的内外压力是极其巨大的。2002年的某一日,任正非与我喝茶,多次重复这样一句话,我们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我们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

距离CES 2018演讲,两年过去了,华为的产品没有留在美国,但是宣传片所传递的价值观,却必然留在了一些人的记忆里。美国科技媒体The Verge 也将“the best speech of CES”写到了对这次演讲报道的标题里。

距离华为成立三十多年了,一切还像余承东工作早期那样,鼓舞他的公司创始理想未曾变化。初心未改。

0 阅读:14

科技行者

简介:科技行者,一个只谈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