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梨种质资源保存圃和莱阳梨品种改良中心外景。烟台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十四五”期间,山东省烟台市多措并举推动农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农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乡村全面振兴阶段性成效显著,为建设农业强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烟台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烟台农林牧渔总产值从957.3亿元增加至1312.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25元增至28349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600余元;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31:1缩小至2.08: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7%。
在深耕农业强市战略,绘就产业发展蓝图进程中,烟台市有哪些部署和举措?烟台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高言进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主要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和渠道探索”等方式推进。
党建引领合作社建设
带动富民强村
“我们要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引领功能,积极探索实践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织群众抱团发展,创新开拓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径。”高言进和农业口基层党员干部交流时会经常提到这句话。在高言进看来,紧紧抓住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头雁”是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关键。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烟台全市各村党支部书记每年都会开展全覆盖轮训。同时,党支部成员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和群众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把涣散的群众组织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集约化服务。
坐落于云峰山脚文峰路街道的田家村,有着悠久的小米种植历史,资料显示,“田家贡米”其味甘汁香、营养丰富,曾一度是当地知名品牌。然而近些年,田家村却出现守着“金招牌”过着“紧日子”的现象。“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该村党支部书记如是说,守着这么好的优势条件,如何实现“田家小米”的浴火重生和田家村的华丽蜕变,是村“两委”班子立志迈过的一道坎。
为了改变旧况,田家村党支部创办了金丰农业合作社,针对小米产业品牌减弱等现状,新注册“天褔山”商标,开设“大美田家 爱溢文峰”公众号,对村庄小米进行品牌化运营。同时,流转1.4万平方米土地建设田家小米试验基地,党员干部带领村民进行规范化小米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世外桃源”主题百亩桃园、打造小红军影视基地、建设采摘大棚等;并连续数年举办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小米丰收美食节等特色活动,有效吸引消费者关注。
田家村党支部书记介绍称,现在合作社村集体占股 66%,村民占股34%。入股村民达到120户、489人,村民入社率达到67%。2019年实现合作社收入12.6万元,入股社员最低拿到105.32元的分红收入。2023年实现收入101.56万元,合作社产品也在逐渐增加,除了田家小米,还有汤圆、面塑、蜜粽等。
依托党支部的组织力,田家村先把民心凝聚起来,再把产业组织起来,民心凝聚,乡村发展自然走上快车道。在全市977个村庄中,田家村综合发展指数的排名从2018年的“全市938名”,提升到2023年的“全市第5名”。
像田家村这样通过党建引领、合作社牵头,拉动地区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的村镇不在少数。招远大户庄园农林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后,带动周边13个村抱团发展,开创了“党组织领办、专业人才分包经营、合作社统一运营”的“统—分—统”发展模式,以股份吸引乡土人才分包经营,流转土地农民享受保底收入和10%利润分红,带动周边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群众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资料显示,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烟台市各村已吸收约20.3万余户群众加入合作社,共发展、同致富。
科技赋能促集群效应
提升发展能级
烟台市有着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链,经过多年各级农业农村干部职工和各农业企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形成粮食、果蔬等9大优势特色产业。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省级91家,农字号上市企业15家。
“我们坚持链式思维、多方赋能、融合发展、优化布局,扎实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高言进介绍说,“如今,烟台苹果年产量558万吨,占据全省苹果的半壁江山,连续15年霸榜中国果业第一品牌,苹果年加工能力逾400万吨,开发酵素等深加工产品100多种,果胶生产和香精提取技术全球领先;白羽肉鸡先后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和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年产值达260亿元。”
在抓特色产业发展的地区中,烟台市栖霞市对推动苹果产业链发展的做法可圈可点,一直被其他地区作为学习榜样。据悉,该市去年起草制定了《关于推动栖霞苹果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其中提到通过“调优苹果品种结构、高标准打造苹果数智果园、开展果树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苹果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目前,由山东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高标准建设的栖霞苹果数智果园,基本完成果树栽培工作,相关数字化设施设备也在完善中。
葡萄产业是烟台市另一特色产业,返乡创业种植葡萄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80后新农人李旭见证了当地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我喜欢农业,也热爱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是我的梦想。因此,我选择回乡转型干新型农业,发展葡萄种植。”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从2019年创业至今,李旭不断尝试学习、加强田间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开拓电商渠道,带领企业稳步发展。如今李旭的葡萄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每串葡萄实施精细化管理。不仅如此,农场每年提供超50人次当地农民就业岗位,带动农户从事葡萄生产,实现家庭创收,全程免费提供生产管理技术、种苗,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家庭每年平均增收3万元以上。
合力探索“预制菜”领域
拓宽产业门类
预制菜产业近些年热度不断提升,烟台市是最早进入“预制菜”赛道的地区之一,并形成良好的预制菜产业体系。为了进一步拉动当地预制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烟台市各级政府积极谋划、多措并举,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中国预制菜第一市”之称的烟台市莱阳市,各大企业生产的预制菜产品约2万余种。春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雪公司)调理食品厂内,一块块鸡胸肉在生产线上经过挂糊、油炸、金属检测、冷冻等几个环节,就变为鸡排成品。“鸡排拿回家用空气炸锅炸一下,特别好吃。”春雪公司董事、总裁郑钧介绍说,“我们从2002年开始涉足鸡肉调熟预制食品,2014年公司开始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重点发展鸡肉预制食品的国内市场。目前,公司年宰杀商品肉鸡达1亿只,多款预制菜单品全国销量领先。”
郑钧介绍,春雪公司依靠高新科技和规范管理等方式发展养殖基地,先后与214个养殖户达成长期合作,为他们提供了60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实现年出栏8000万只,带动了1.5亿元的年增收。
“我们跟当地农户合作,给他们担保贷款或者发放建场补助,来帮助建设养鸡场,并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养殖,确保品质。另外,预制菜生产所需的辅料葱姜蒜等,带动了一部分蔬菜种植户增收;生产车间所需的劳动力,也解决了当地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郑钧表示。
莱阳市河洛镇大龙川沟村王治艳2022年新建了养殖场,当时建厂缺少资金,想贷款又缺少抵押物,他就找到春雪公司做担保,得到借款280万元,现在养殖场肉鸡的养殖规模14万只,年出栏能达到84万只。“我们还给春雪公司做配套基地,不愁销路,现在每年能有120万元的收入。”王治艳说。
一人富带动众人富,莱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波表示,依托预制菜产业联盟,强化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土地规模化流转、订单农业、基地共建等形式,莱阳市创建“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共同富裕模式,发展农民合作社2788家、家庭农场2405家,带动全市10万余名农户“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从事预制菜种养、加工、运输等,实现年增收总计20多亿元、人均增收近2万元。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